《废墟》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5 |
《废 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历史悲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懂得作者严谨的行文思路、思想结构。
3、品味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把握
重点:作者严谨的行文思路,思想结构
难点:对文章中内涵丰富的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言:
什么是废墟?在现代人眼里,废墟是红男绿女在圆明园废墟前的巧笑弄姿,摄影留念;是旅游经营者在历史的陈迹上的涂脂抹粉,小旗一挥,财源滚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疮疤,让人难看更难受,敬而远之,视而不见。然而,在当代学者,散文大家先生笔下,眼中的废墟有应该有怎样的历史定位,又应该有怎样得现实指向呢?《废墟》的学习可能会让我们对这一话题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质疑精神:
(1)文章的注释一:对作者介绍有误,对“废墟”的解释同学们看完以后,是否对它阐释的准确性有所质疑?
(2)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尊重权威,但是不要迷信权威,要尊重自己的感觉,更要追求事实的真相和真理。
(3)请同学谈谈对注释一中的问题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介绍作者:
你所了解的作者,请同学先介绍,再作补充。
其人:余秋雨与马兰,余秋雨与余杰其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对其行文风格有所了解。
文章赏析:
关于《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写下这些文字,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开创了当代散文风格的崭新范例。通过《文化苦旅》的自序和他人对其散文的理解和评价,希望大家对余秋雨和《文化苦旅》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幻灯放映)
是否看过周末的《正大综艺》,寻着导游的足迹,我们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遨游、探询,那残垣断壁的映照中,我们抚今追昔,生命的渺小和时间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坚实、厚重的历史知识背景,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在学习《废墟》以前,我们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废墟”,并对它们历史经历和现实意义作一介绍。(由同学分小组展示他们以“废墟”为主题所制作的课件)
文章的结构分析:展示“废墟”的几个画面,问题:你印象中的废墟怎样?余秋雨如何看待废墟?(演示文稿:通过文章中语言来分析)
文章的语言品味:是情理合一的典范,诗性特质,质朴典雅、缜密、深情而有力度感。多用短句;精辟老辣,多取警句格言的形式,简短的语言意蕴丰富,有力度感;艺术手法上,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尤其是排比的精选运用,是文章气势非凡。
教学后记:
发动学生分小组制作课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人都参与对《废墟》的探讨中,尤其是通过制作,整合了其它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和语文的学习融会贯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调动语言的魅力,有效地组织教学,把同学们的热情贯穿课文学习的始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对文章中一些颇有文化内涵的句子如何理解,如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