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教学设计2
|
|
作者:苏晶珍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01 |
废墟
大连商业中专 苏晶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初步感知文本,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抒情的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教师以“猜猜看”的形式介绍作者,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掌握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设计】
一、导入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
思路设计:老师将作者的相关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抢答,既可以变泛泛地介绍作者以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加深印象,又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以人们普遍对废墟的理解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内容,判断出信息的指向是( )
(1)他是当代文艺理论家,著名的散文作家,1987年被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2)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他的散文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表现出一种“文化大散文”的胸襟和意境。
(3)曾经两次(第10届和第12届)担任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知识测评的评委,央视的收视曲线也因为有了他的点评而达到峰线。
是的,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正是余秋雨教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废墟》,节选自《文明的碎片》。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八达岭;敦煌的莫高窟;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讲授法
思路设计:由教师讲授,学生加以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写作本文前后,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三、整体感知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思考作者对废墟怀有的感情,予以回答
1.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
2.学生速读文章后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四、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
明确: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我“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我“寄情废墟”是因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第三部分:写废墟具有悲剧文化价值,应当正视。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分析:本部分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再次阐述废墟的存在对于现代的意义,我们应对废墟采取的态度。“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开篇,道出了写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的“文眼”,又是全文的总纲,是作者多方评述废墟的基本出发点。文章的四个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以“寄情废墟”为中心,从历史的真实性、悲剧的意义和现代文明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废墟进行审视评述。作者的思想纵横驰骋,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跳跃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种跳跃性的横式结构。
【应用设计】
1.思考:何谓“废墟”?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课外查阅文中提到的废墟遗址,整理出来,下节课上交流。(圆明园、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明遗址、马王堆汉代老太 、黄鹤楼、阿房宫、滕王阁)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品味语言。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总结写作特点。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思路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但要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还需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和关键句进行细细品味,建议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方法设计】
1.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思考讨论,品味文章的语言。
2.思考讨论,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过程设计】
一、导入
要点设计:检查作业、交流课外查阅资料、导入新课的学习
方法设计:交流、多媒体展示
思路设计:教师先检查作业,重点在指出废墟具有文化价值,然后检验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情况,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可适当补充要点,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
(由上节课的作业导入)何谓“废墟”?废墟通常是指古老的、破损的东西,在本文作者认为废墟是包含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废墟具有文化价值。
说说你所查阅的著名废墟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学生交流,不要求全面完整)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废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端正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
二、吟诵语句,品味语言
要点设计:吟诵、品味语言
方法设计:思考归纳、讲授点拨
思路设计:教师先交代文章总体的语言风格,然后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既充满感情,又富有哲理。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辨色彩,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理性思考,这种风格使读者在获得情感上的感染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请同学们诵读并品味下面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思、态度:
(一)
1.如何理解“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以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废墟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苦涩与无奈。作者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和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明月的感受,写出对废墟昔日光荣、今日嘲弄的无奈。
2.“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你分析还应有什么成分?
明确:还应有的是热爱、惋惜、赞叹、欣赏。
3.为什么说“废墟是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特性是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这就与废墟如出一辙,废墟也代表着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苍凉。“英雄”正是民心所向的敬仰者,他曾经接受过掌声与喝彩,然而他残疾了,黯然地退居人后,独自舔舐伤口。用它来比喻废墟,真是贴切入髓,匠心独具。
4.怎样理解“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一句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激励人们记住历史的使命和现代的责任,从“废墟”老人所昭示的民族“沧桑”中奋起,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分析:废墟经过“毁灭”、“葬送”,昭示着“沧桑”,是“垂死老人”,是一个“悲剧英雄”,它发出的“指令”是让人们别忘记历史,尤其是那些屈辱的历史。
5.指出“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亲,生动形象,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形成了一种形式美。
(二)
1.指出下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1)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没有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作了。
明确:“可怕的”、“遗憾的”、“太累了”、“太挤了”、“太伪作了”,清晰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废墟的存在是正常的,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思想,说服力强。
(2)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明确: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表明“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补充介绍孔尚任和白先勇)
(3)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明确: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化,这样才能发展。
三、交流讨论,把握主旨
要点设计:讨论关键问题,概括文章主旨
方法设计:点拨法、教授法
思路设计:在交流讨论中完成文章主旨的概括,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讲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一)交流讨论
问题1:第二部分中,“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因为废墟是过去的历史的证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问题2:第三部分里,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如何理解?
明确: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问题3:谈谈废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明确:废墟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墟的留存,正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分析:“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的构建”,废墟使现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台阶,从而更理智地审视历史,迈向未来。对待废墟,是存?是留?不同的答案,显示着现代人不同的气度。因此,废墟的留存,象征着现代人的文明,我们应该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而不是丢弃历史,盲目前进。
问题4:作者是怎样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废墟多角度的评述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废墟是古代的使节和祖辈辉煌的壮举,是历史的传承;悲剧文化价值――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只有让人们看到悲壮,看到崇高,才能激发人们去奋斗;现代文化价值――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它会给人以自信,激励人们走向现代。
(二)把握主旨
主旨:揭示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人们正视废墟,从它所昭示的民族悲剧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迈向美好的未来。文章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废墟这个话题,提出了保留、容纳废墟的主张。
四、回顾全文,总结特点
要点设计:概括总结写作特点
方法设计:归纳总结
思路设计: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写作特点的切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神”:对废墟的存留进行评述,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墟
二是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三是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四个部分分别揭示废墟的文化内涵,既独立又有联系,多角度表现主题。
各部分:从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结语:
余秋雨的《废墟》写出的是历史的一道道伤痕。文字很美,结构紧凑,更可贵的是,他不是面对废墟空叹,而是站在废墟之上,思索废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赋予废墟新的含义,是感伤之后的反思,又是毁灭之后的新生。一个健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出息和前途的,一个抛弃自己的历史,不知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国家是危险的,废墟就是民族和国家历史的无声写照,是记忆,更是财富,是走向未来的凭借和依归。牢记历史,创造今天,走向明天,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用设计】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推荐《阳关雪》、《十万进士》、《一个王朝的背影》)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