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一剪梅》《今别离》导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10


《一剪梅》《今别离》导学案
命制人 陈学峰    审查人  王国卿
一、《一剪梅》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2、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课文小结  本词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二、《今别离》
1、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品读赏析,回答问题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三、阅读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完成填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写行程之劳。“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                                
侧写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                 。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炼字”题型练习
一、   角度阐释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安石)、“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张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宋祁)。一个“绿”字写出了春之盎然,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常用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语言特色。
三、【例】(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字和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四、(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五、(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菇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
 
“语言特色”题型练习
   一、角度阐释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共4句20字,语言质朴无华,却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再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二、答题方略
第一步,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相关字、词和典型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总结该语言特色的作用及表现的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20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评价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新丽新颖明丽的意思,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在本诗的运用,在解题时注意先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简要分析它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
 
 
 
《一剪梅》《今别离》导学案答案
一、《一剪梅》
1)、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今别离》
1.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剪梅》《今别离》教案
一、《一剪梅》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2、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3、课文小结  本问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二、《今别离》
1、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品读赏析,回答问题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阅读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完成填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写行程之劳。“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学案3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案2
《蚊子和狮子》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2
《杞人忧天》导学案
《核舟记》复习学案
《屈原》赏析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6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10
《枣儿》导学案3
《醉翁亭记》讲学稿4
《醉翁亭记》讲学稿3
《湖心亭看雪》讲学稿
《岳阳楼记》讲学稿3
《岳阳楼记》讲学稿2
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11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4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导学案4
《苏武传》导学案5
《包身工》学案4
《党费》预习学案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7
《龟虽寿》学案5
《庭中有奇树》导学案
《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学案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