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过去同学们写文章,对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而一
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我想主要原因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刘鹗的《绝唱》,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古代作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
二、检查预习
三,正课
(一)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表演前的盛况。 第二部分(2)琴师的弹奏。
第三部分(3-4)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价。
第三部分(5-8)白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价。
(二) 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戏园的盛况说明什么?
1.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2.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3)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师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同时也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琴师相貌丑陋,弹奏起来懒洋洋的,到最后琴音绝妙。)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4)总结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教学步骤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白牛的演唱极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4.找出文中描写白妞演唱时的比喻,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用飞蛇盘旋山峰之间的幻想景象比喻声音的转折回环,写出白妞声音的婉转柔美,曲尽其致。
2)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既写出声音的缭乱众多,也突出了声音相互配合的和谐与神韵,如唧唧喳喳的小鸟鸣叫于开满春花的田野,令人赏心悦目。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博喻,用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充分写了白妞眼睛的美,使这个貌似平常的贫家女子一下子光彩熠熠,显示了她作为一名名气一时的民间艺人的风采和精神。
归类: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