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风筝》导学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9-06


21.《风筝导学案
执笔:GGG 班级         姓名       时间  2011年11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____集____。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介
我的兄弟
神飞(鲁迅另一笔名)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唐弢同志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他认为《我的兄弟》便是《风筝》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个“雏形”。的确,《风筝》较《我的兄弟》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生动,叙事、抒情技巧更成熟,主题也更深刻。
  从主题看,《我的兄弟》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但不免单薄;至于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文章中表现得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深度。而《风筝》则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全都围绕一个中心了: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悔恨交加,悲忧齐集,深情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主题明确,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陈根生《鲁迅名篇问世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预习提纲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    憔悴(  )(  )    jué(  )别 点zhuì(  ) xián(  )恶  sè(  )缩    苦心孤诣(  )  虐(  )杀   宽恕(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
      嫌恶 (  )
      什物 (  )               劳模 (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5.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6.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7.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8.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第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1文中.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1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1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14.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1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7.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它们是:
                                                                                                                                                             
                                                                                                                                                             
四、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                                             
五、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8.“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19.“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20.“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21.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22.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23.“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能力挑战
2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句:                        ,不,         ,                     
25. 阅读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
                                                                           
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第四段对“我”运用了   、    描写,表现了我      。对小兄弟用了    、    描写,写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段的事件。
                                                                           
7.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  、  ;表现我的情态的两个词是  、  。
8.联系上下文回答,弟弟为什么要“偷着做”风筝?这说明了什么?
                                                                           
9.“我”损坏了弟弟的风筝,表现“我”什么特点?弟弟对于这一幕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理?
                                                                            
10.“然而惩罚终于轮到我了”中“惩罚”指什么?
                                                                           
11.“我”知道对不起弟弟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弟弟的态度怎样?“我”的心情如何?
                                                                            
12.从选文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1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14.第11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二、1.周树人,绍兴,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2. 散文  《野草》4.①不是②线索3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④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顺序、倒序、插叙,倒叙。
三、1.2.3.略4①×②√③√④× 5.“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5~8段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
6.(1)“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表达了自己对摧残儿童天性的自责、后悔。(2)由不赞成到支持。语句略 7. 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8.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9.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10.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11.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12.暗示此时的“我”已经因为年少时的举动受到了心灵惩罚。13.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踩坏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14.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15.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16.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 17.略。
五、18.不能,“扔”“踩”这两个词语不足以表现“我”当时狂怒的心情。19.悟到了小兄弟拾枯竹一定是在做风筝。20.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21.我不幸偶而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2.有/没有,第二问回答倾向于从宽容的角度回答。 23.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六、24.略  25. 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2、不爱放,嫌恶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受封建思想影响,误认为放风筝是玩物丧志,是可鄙的,受封建长幼有序礼教的毒害,误认为“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是天经地义的)。 最喜欢风筝 儿童天真好玩的心理  3、神态、动作 突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 4、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事件:“我”发现弟弟偷偷制作风筝,“我”毁坏风筝(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动作 心理 粗暴 神态 动作 聪明、动手能力强  6、风筝事件  7、惊惶、绝望 愤怒、傲然  8、弟弟知道“我”不会同音他做风筝,同时他自己也认为行为不当,所以只能偷着做。 这说明儿童有天真好玩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天性。  9、粗鲁、蛮横;苍白脸色  悲伤、失望等。  10、暗示此时我已为少年时的浍受到心灵的惩罚。  11、“我”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全然忘却,“我”心理更加悲哀、沉重。12、作者是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知错就改的人;对冷酷现实的憎恶。  13、写出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当年自己毁掉弟弟未完成的风筝感到深深的懊悔。  14、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虐杀,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无从求得心情轻松,所以只得沉重,表达了悲哀的心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风筝》教案23
《风筝》ppt课件(48页)
《纸船和风筝》同步练习2
《纸船和风筝》基础训练
《纸船和风筝》基础练习
二年级上《纸船和风筝》知识点
《理想的风筝》练习题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7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6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5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4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纸船和风筝》同步练习
《纸船和风筝》练习题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放风筝》教案3
《放风筝》教学设计2
《放风筝》教案1
《风筝》ppt课件(45页)2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2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3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2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风筝》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皮皮鲁的风筝》ppt课件2
《皮皮鲁的风筝》ppt课件1
三年级上《风筝》说课稿2
三年级上《风筝》教案3
三年级上《风筝》教学设计2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2
《理想的风筝》课堂实录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5
《理想的风筝》教案4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
《理想的风筝》教案1
《皮皮鲁的风筝》教案1
《风筝》ppt课件(19页)2
《风筝》教案2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