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勾践灭吴》教案7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8-07


勾践灭吴(节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作品简介 
 《国语》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990年--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到前465年在位。越王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四 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3.梳理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4.明晓文章大意

(二)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写文种定计,赴吴求和

第二部分(2、3),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4、5),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探究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⑷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⑸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⑹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

明确: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四)讨论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五)总结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自由发言)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五、课堂训练

1.课后练习2

2.给下边一段文字加标点,用一个成语作标题并翻译。

勾 践之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 既 赦 越 越 王 勾 践 反 国 乃 苦 身 焦 思 置 胆 于 坐 坐卧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胆 也 曰 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 夫 人 自 织 食 不 加 肉 衣 不 重 采折节 下 贤 人 厚 遇 宾 客 振 贫 吊 死 与百 姓 同 其 劳

六、拓展阅读

鉴赏下面一首唐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正如宋代欧阳修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勾践灭吴》知识点梳理
《勾践灭吴》通假字
《勾践灭吴》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ppt课件8
《勾践灭吴》阅读练习
《勾践灭吴》强化练习(2)
《勾践灭吴》强化练习(1)
《勾践灭吴》基础练习
《勾践灭吴》测试题
《勾践灭吴》同步训练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勾践灭吴》说课稿(一)
《勾践灭吴》mp3音频课文朗读
《勾践灭吴》同步达纲练习
《勾践灭吴》ppt课件7
《勾践灭吴》ppt课件6
《勾践灭吴》ppt课件5
《勾践灭吴》ppt课件4
《勾践灭吴》ppt课件3
《勾践灭吴》MP3音频
《勾践灭吴》ppt课件2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
《勾践灭吴》ppt课件1
《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揭密:有无沉鱼落雁的西施其人及其归宿如何?
《勾践灭吴》赏析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勾践灭吴》教案6
《勾践灭吴》教案5
《勾践灭吴》教案4
《勾践灭吴》教案3
《勾践灭吴》教案2
《勾践灭吴》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