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归纳作者十多年所经历的故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3.体验生命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坚定、乐观等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自读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专业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2001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今天就让我们轻轻地走进一个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吧。
1、作者简介
王海桐,1983年9月26日生,2001年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是当年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713分(满分750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冠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
2、词语积累
呜咽(yè) 浑浑噩噩(hún è) 逡巡(qūn xún ) 干瘪(biě)
丑陋(lòu) 拙劣(zhuō liè) 挫败(cuò) 攥住(zuàn)
系气球 (jì) 懵懂(měng)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往来巡逻。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释然:放松。
攥住:用手握住。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1、速读课文,完成表格。
作为高考状元,作者没有将自述文写成“状元成长录”,没有惊天动地的荣耀式的陈述,没有煞有其事地介绍,而是历数心灵成长中感动自己的琐事。正如作者所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分析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故事,分别又有哪些人生的感悟?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
时间 |
“我”的故事 |
“我”的感悟 |
|
婴儿 |
|
注定自己永久地挣扎与反抗 |
|
幼儿园 |
因不会系鞋带和旁人的评价而自卑,多年以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
|
小学和初中 |
童年父母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使“我”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 |
|
|
高中 |
|
人生无常,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把握 |
2、主线(文眼)是文中的哪句话,请找出来。
3、能够成为高考状元,并且被北大录取,应该是件很高兴的事,为什么王海桐在得知自己成为状元后心情却如此的复杂呢?请说说作者的心路历程。
4、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5、揣摩语言
(1)“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2)“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探究:本文题目是“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如何理解“美丽”与“羞涩”?
【小结】作者一直在心里对自己强调“我很重要”,作者不甘心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起眼的海桐,她在生活的困惑中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克服困难,最后走向了辉煌。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实例。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干瘪 (biē) 蛮横(hèng) 吮(shǔn)吸 一哄而散(hòng)
B.懵 (měng)懂 斡(wò)旋 偌(ruò)大 飞来横祸(hèng)
C.呓(yì)语 恪(kè)守 逡(qūn)巡 称心如意(chèng)
D.罹(lí)难 巨擘(qíng) 砂砾(lì) 断壁残垣(yu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建立起主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系,合理____________教育资源,努力使我市现代化教育设备和办公条件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②美军少将维克托在中央司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_____________,美军在纳杰夫以北的一个高速公路检查站遭到自杀性袭击,有四名美军士兵丧生。
③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多数情况或者主要方面来说,我们的看法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④都说“姜还是老的辣”,你真有两手,这个人那么难缠,_______________还是叫你给说服了。
A.配备 证明 大致 毕竟 B.配置 证实 大致 到底
C.配置 证实 大概 毕竟 D.配备 证明 大概 到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克隆技术是一项高难度技术。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差。
B.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个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美学。
C.本周天气持续高温,日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有望攀升至38℃。
D.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答:
阅读“习惯是一种力量”,回答5-7题。
5、将“我无法否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给我巨大的压力,虽然最开始我并没有觉察到”改为肯定句,并与原文比较,说说其表达效果的区别。
改句:
效果:
6、简要说明“我才猛然惊觉这成了一种习惯”一句中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信息?
答:
7、文中所说“习惯”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答: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生命是优美的圆 吴 霜
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
春天又降临了,是一场湿漉漉的雨滴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季节,象征了年轻、向上,象征生命的更新换代。这或许就是父亲母亲选择初春时节离去的原因。
六年前,母亲在四月的时候飞向天堂。五年后同一时节,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在他们离开这世界之前,作为女儿,我一直厮守在他们身边。无论父亲抑或母亲,他们的脸上始终充溢着一种微笑,眼神里始终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激。
父母亲一直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这种热爱充溢着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壮丽色彩。母亲新凤霞临终时七十二岁,肤色白皙、声调柔美,在她做客的常州宾馆里为热爱她的观众作画,她画了那么多大幅整张的寿桃、牡丹,人家满意,她也欣然。即便是后来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尽管失语,却一直目光炯炯,见到每个来看望他的人,都高兴地点头、拱手致意。父亲吴祖光八十六岁告别生命,去世前几天我为他做寿,推着轮椅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他面色红润,指着一个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不断地笑着向我示意,他是在说:看,这孩子跑得多好,玩得多好!在寿宴上,除了父亲,满桌都是晚辈,大家欢笑着向他贺寿。父亲手举一杯红酒,开心地笑,然后一点点地抿,那是一瓶十年以上的干红,遵从医嘱,父亲晚年常喝的一种酒。
过去,我从来不懂,有一天,生活会给你带来如此的缺失感,每天生活在身边的父母亲会突然间就永远地不见了,一种你生活在其中的熟悉了几十年的氛围刹那间消失了,无影无踪,再也不能复还。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是,我们这个充满记忆的生命种群,在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经常不愿接受现实而已。
然而,这却给我的感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活动的物体离开以后从静止的存在中上升出来的一种美感。因此母亲用过的拐杖,父亲常坐过的书桌,母亲的大批手稿,父亲和母亲合作的书画作品,甚至父亲从楼下那个叫“明珠”的小商场里买来的小扫把和小簸箕都奇迹般地生出一种静止的美。这些物件使我的头脑前所未有的活跃,往事清晰如洗,活灵活现。无形的生命游移在静止的物体之间,只能感悟却不可触摸。我心里纳闷,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怎么会这样美?
父母亲离开的时候,春风吹散了浮土,天空展现出清丽的深蓝色,树枝的顶端泛起青绿,干了一冬的土地变得潮湿……沉睡的世界开始复苏,到处充满一种勃勃的朝气。
因此,父亲和母亲的离去没有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悲伤。生命的完美是这样被凸显出来的,生时给人带来美感,死时还是如此。就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浓墨淡彩,从始至终,每个线条都玲珑,每抹颜色都精致。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死亡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美丽得震颤了人的心灵。
美丽发生在父母亲死亡来临以后。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一直是我在梦中都试图解答的题目。
生命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生命的图画才完整。你知道,一个人是无法设计自己的死亡的。即便可以,也只能在宗教故事中,在小说电影中体现。可是这一次,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虽然无可解释却无法拒绝。
所以说,完美的生命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死亡。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于是,春天又一次地变成了怀念。没有忧伤,只有无比的依恋。
8.作者抓住了哪几个细节来刻画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请分点概述。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两个自然段里紧扣“春天”来写?
10.面对父母亲的离去,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优美的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参考答案
课堂学习与研讨
1、
|
时间 |
“我”的故事 |
“我”的感悟 |
|
婴儿 |
1.生为女儿的不幸2.名字的来历(自嘲于“海桐”并希冀成为“梧桐”) |
注定自己永久地挣扎与反抗 |
|
幼儿园 |
因不会系鞋带和旁人的评价而自卑,多年以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态度决定命运 |
|
小学和初中 |
童年父母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使“我”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 |
可怕的习惯为“我”带来生活与学习的促进,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
高中 |
1.充满回忆的理科实验班生活2.小姑的英年早逝 |
人生无常,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把握 |
2、明确:“我愿意写我的困惑和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
3、明确:作者没有沉迷于高考的成功之中,也没有因为高考的胜利掩盖了成长岁月里的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迷茫与执著,更不允许被外界贴上“考试机器”的标签。面对成功,作者有着清醒的、理性的分析,她想告诉人们真实的感受,告诉人们自己十多年的心路历程,不愿人们过于简单地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
心路历程:无奈与不甘——自卑与自信——追求完美、偏执不驯——自由乐观——忧虑伴着自信和憧憬。
4、生动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
5、(1)比喻,生动形象。
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与思考”比作“沙砾”。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运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
6、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和世界著名大学,更是高中学生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甚至是心中的“圣地”,不想上北大是不可思议的,上北大的愿望存在于任何一个高中学生的心里,而且这种想法带有令人炫目的美丽光环,所以,北大也是作者美丽的梦。但是,上北大又谈何容易,上北大必须是“群山里的高峰”,必须出类拔萃。而作者自述的情况似乎让我们感觉到她自幼就有受歧视的心理阴影,也有所有高中学生共同感受到的精神压抑和思想波动,在作者看来,北大仍停留在“美丽”阶段,似乎没有完全地把握高声宣布:“我一定能够上北大!”所以一想到北大,好像就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就作者是女孩的身份来说,“羞涩”一词实在是含蓄蕴藉而又恰如其分。
达标检测
1、B(A干瘪 biě;C巨擘bò;D称心如意chèn)。
2、B(配备:根据需要分配人力和物力。配置:配备安排。语境重在“安排”意,故选“配置”。证明,着重在“明”,即清楚的表明和判断:证实,重在“实”,意为确实,多指情况、消息传闻的证实,故选“证实”。 “人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思,但“人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有,故选“大致”。“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果,“到底”也有此义:但“到底”还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
3、 B.(A.配搭不当,成功率不能说差;C、“有望”表希望,用于此不当;D、缺宾语)。
4、⑥④①⑤③②。
5、我承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也带给我巨大的压力,虽然最开始我没有觉察到。双重否定句表意更坚决,强调了“习惯”对我的影响力。
6、①说明所谓“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②说明了作者对所谓“习惯”的态度。
7、这种力量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同时也给我带来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我初中三年害怕出错的灰色心理。
8.①痴呆父亲一直目光炯炯;②向看望自己的人高兴点头致意;③轮椅上的父亲看着跑过的孩子笑着向我示意;④寿宴上开心抿着红酒。
9.①父母亲是在初春时节离去的;②春天令人鼓舞而充满朝气,父母亲在此时离去显得完美,凸显“生命是个优美的圆”这一主题;③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10.①父母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②父母生时热爱生活,给人带来美感;离去时选择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春天。③从父母的遗物中升华出一种静止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