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7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将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这是一篇学生的同龄人写的散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思路:

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课题也是“研究性学习”因此结合课题本节课力争在指导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体现教学相长的思想。

2、   新教材的特点就是不仅突现工具性,而且要突现人文性,而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处处贯穿人文性,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   这 篇文章所涉及的北京大学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其中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挖掘,这就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 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出的思维的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而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特级教师李卫东语),因此力争在课前的备课中有比较完备的储 备。

课前预习:

1 把本课的字词以卡片的形式积累起来。

2 查阅有关北京大学以及作者田晓菲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向往北大吗?

生:向往。

师:那么你了解北大吗?

生:了解一点。

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让你查找有关北大的资料,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有关情况?

生:我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找到这样一段资料: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如今有8个学院,22个系,在校生2万余人,校长是许智宏院士。

生:我今年夏天曾经跟随旅行社到过北京大学(出示照片),这所我国最著名的大学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北倚圆明园,西临颐和园,东面与清华圆衔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占地230公顷,学校内湖光塔影,风景秀丽,为美丽的燕园增添了无限的神韵,校内还有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铜像,是读书和做学问的好地方。

生:我从互联网上查到了国家领导人给北京大学的题词:其中北京大学的校名是毛泽东在1950年的时候题写的,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给设计的,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名是邓小平在1978年给题写的。江泽民还为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而题写了“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生:我这里有一枚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它的中心图案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图书馆,始建于1902年拥有藏书400万册。

生:北京大学的学术力量雄厚,创建于1955 年的北大物理系,是我国培养原子能的机构,1958年改名为原子能系,为我国的国防科技战线培养了第一批领导和科技人才,特别是我国“两弹”的成功研制, 为我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56——1957年有二百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北大进修,这些人大多成为了研制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基层技术骨干。

生:我从《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份资料:1984 年,在国庆45周年的庆祝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们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表达了全国人民衷心拥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同 自己的领袖之间的亲密朴实的感情,这正是北京大学师生爱国情怀的延续和真实体现,1997年,北大师生在悼念邓小平时又打出了“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横 幅,反映了北大师生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生:北京大学人才辈出,她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应和着国家和民族的脉搏的跳动,从这里曾经走出了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一代宗师,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六十多名院士,以及在各行各业的毕业生12万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棒!丰富多彩的答案体现了同学们的创新

精神,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才智,让灵动的思维飞起来,使自己的答案富有个性。

(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师:(放映北大资料)的确如此,风雨百年,北京大学始终伴随着中华兴盛历程中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的大厦,民主广场上爆发五四运动的吼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涌动…… 数十年来,北大又以无数的英才、累累的硕果,投入到共和国的建设与革新事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更逢盛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一个安定团结、开 拓进取、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北京大学经过数代北大人的不懈奋斗,已赫然立于世人面前,但作为北大学子,置身于湖光塔影的未名湖畔,其感受肯定会有所不 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田晓菲一起走进北大,一起去感受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投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师:为什么我们把作者称之为小作者?

生:因为作者在写作此文时仅仅是十六岁,田晓菲是天津人,从小就喜爱读书和写作,六岁时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在十三岁的时候,刚上初中三年级的她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的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她上大学三年纪的时候,为建校九十周年而写的。

师:可见你的预习很到位,也希望你在这一节课中有出色的表现。

(抓住作者的“小”引出作者介绍,可谓独辟蹊径。)

(三)、检查预习

师:同桌之间用我们固定的卡片积累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

(大屏幕展示学法指导 )

  词语积累的方法有:

1、                横向比较法:如按照词性、词义、词的感情色彩等来区分。

2、                纵向联系法:按照注音、解释、例句、写话来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积累,恰倒好处的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羽翼。)

(四)         新授

整体感知:

师:田晓菲十三岁进入北大学习,到写作此文时已经十六岁了,两年的时间里北大给予了她什么,她生活得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大屏幕投影)1理清作者与北大的关联。

                  2勾画出作者对北大的真挚的情感的句子。

三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岳萌华读得最好

师:那么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把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岳萌华:我 认为作者对北上是一种热爱以及感激的心情,特别是当我读到“我只要象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 ,那么我相信,所有失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象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时我仿佛就是作者,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北大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师:看样子,要想读出文章的韵味来,就必须深入文章内部,把握作者的思想轨迹。(师生鼓掌)那么小作者的历程是怎样的,她与北大的关联有是怎样的呢?

(屏幕提示 ) 学会抓关键词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学生分组填写提纲,师生共同完成。

师:七岁时的什么?

生:梦想。

师:你是怎么找到的呢?

生:“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师:这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十岁时的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信,因为书上说:“身旁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

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吗?”这充分说明她从未怀疑过自己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是自信的表现。

生:十三岁的际遇,因为虽然书上没有直接说,但在课文的题目上已经写出来了。

师:为什么不用遭遇而用际遇呢?

生:因为遭遇虽然与际遇是近义词,但遭遇多只不好的方面,而际遇却往往指那些好的方面,所以应用际遇。

生:十六岁的应为回顾。因为书上说“眼看八七级的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作者还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板书:梦想 自信 际遇 回顾)

(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掌握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局部探究:

师:田晓菲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自信,在她十三岁的时候终于变成了现实,在她的眼中,未名湖畔的一草一木都含情,一人一景都深沉,现在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目光,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品读北大。你可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来分析,也可以用挑剔的眼光来质疑。

(屏幕): 1品读北大的景

             2品读北大的人

             3品读北大的情

              品读的角度

             1品读妙字。

             2品读佳句

3品读精段。

学生自由读书,品评,质疑,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质疑,创造出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了充分发挥,课堂真正成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大家有哪些你喜欢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分享!

生:为什么佩带校徽要“小心翼翼”?

师:小 心翼翼就是谨慎小心的意思,这说明她很小心,正因为很小心,更证明她很在乎,因为佩带上了北京大学的校徽,北大就不再是车窗一掠而过的建筑,就不再是照片 上的影象,不再是小女孩新中珍藏的梦想,而是成了不折不扣的现实。北大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梦,今天梦想成真,所以就会很小心。

生: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书是用来的,为什么人也要用来读呢?

师:我记得有句歌词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生会意地点头)读,不同于看,是细细的品味。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

生:他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真挚的爱与关怀,让我感动。

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生:他读到的是韩麦尔先生的那种爱国的热情 ,让小弗郎士钦佩。师: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北大学生的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教师们的绅士风度或者是古朴凝重,都不是简单的看的,都需要细细的品味的,这也就足以表明作者对北大热爱之情。

(由此及彼,使语文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

生: 作者一进北大图书馆,就被那四百万册图书所震撼,因为她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也说明她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当她走进了图书馆,她觉得自己就象是童话里的女 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的大门,并不是急于看书,而在书垛留出的窄窄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这是不是矛盾的,小作是不是真的喜欢读 书?

师: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回回答?

(好几个同学举手。)

师:我们就请一位小老师来回答

生:谢谢老师的鼓励,我觉得小作者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所以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被400 万册图书所震撼,于是她走进了图书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得到一本好书,或许你就会迫不及待的在家里读了起来,但当你走进了一个大的图书商 店或者是图书馆,看到了你所喜欢的很多书籍,往往你就会不知所措,你也许就会象作者一样,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这时你感到的应该是激动和兴奋。所以着不是 矛盾的。

师生鼓掌

生:“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其余学生争先举手发言。

生:因为当时是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

师:作者饱蘸抒情的笔,把北大比喻成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莘莘学子比喻成“船客”把为学生服务的老师比喻成“舵手与船工”,是的,九十年前,北京大学这所全国的最高学府,开始了她的生命的历程,如今已是硕果累,那么作者对于北大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师引导生回答:热爱、赞赏、感激。

师生齐读这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板书:热爱、赞赏、感激)

师:同学刚才都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品评,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北大的感情,这一品评的方法就是品读法。

屏幕显示学法指导

品读,就是在对课文着意揣摩、体味,抓住文章的精髓,读出韵味,读出深度。在品读的过程中,应该从某一点深入下去顺着一点,我们将会发现新的天地,领悟更美的底蕴,把握更丰的内涵。

(适时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自由学习。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感悟主旨

师:小作者从小就梦想着进入北大,十三岁的时候,终于梦想成真,进入北大学习,可谓与北大具有不解之缘,那么在作者的眼中,北大到底是什么?她与北大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书上的原话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屏幕  感悟主旨:北大与作者关系是什么?)

生: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我是一只小舟,北大就是我的河流,我在这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上尽情地行进。

生:北大就是作者精神家园,她的向往,她的追求,她的依托都凝聚在北大,在这里我想用两句歌词来表达:“你是我远离你时永远的回程票,你是我靠近你时开着的一扇门”

    生:我觉得作者与北大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为北大是她七岁就结识的便热爱的永远无法忘记的地方,正是在北大,作者才由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师:是啊!在作者的心中,北大是师长,是朋友,是她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她,它珍藏在作者的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她的血液里,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的心情,齐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精神家园)

拓展阅读

师:回首百年,丰碑之下,曾屡开中国教育与科技先河的北大在它的历史上,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就曾经在为北大建校28周年这样赞扬过北大:

    (大屏幕显示)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的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一贯的,不见得弛懈。

江泽民总书记也在1998年北大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这样说:

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的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的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教师适时的拓展引申再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五)师:北大是这么人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的同学们的精神园在那里呢?你的梦想和追求又是什么呢?

生:我的梦想家园就是考上厦门大学,因为那里风光秀丽,校园美丽整洁,而我所喜爱的英语专业又是他们的重点学科,我愿徜徉在那里完成我的学业。

生: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律师,我愿意主持正义,为贫弱者支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生:我要想哈佛女孩,我真想象刘亦婷那样能够出国深造,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生存的能力。

生:我的梦想也是将来考上北大,因为我的妈妈从小就告诉我那是全国最著名大学,学习了这篇文章,我就更加愿意进入北大学习了,我相信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一定会汇入二十一世纪的全新的顶尖科技潮流,跨进信息时代的大时空,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学。等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我想我正好为奥运会作出一点点的贡献。

 师生鼓掌

 师:   是啊!北大的精神魅力是无穷的,我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考入自己的理想的学校,或许你不能在十三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当老师衷心的希望能够再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你能够更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到北大,也为奥运会助威加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张扬。)

师: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到了一种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就是字词积累——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感悟主旨——拓展阅读

(屏幕显示)

生:我想应该学习小作者那种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这种理想而奋斗,争取早日实现我的理想。

师:愿你们梦想成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五、作业:一、本文所表现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地你有什么启发?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二、继续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我眼中的北大”资料整理工作。

教学点评:

这 一堂课切实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即对语言的品味感悟、积累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导入部分表现出执教者的视野是开阔的,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华, 学生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一一讲述出来,学生对北大的景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样就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执教者深 谙语文课的真谛,学习目标分为基础、能力、情感三种,多方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而 课堂中对学生的明确的指导又使学生如获至宝,以学会抓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小作者与北大的关联,这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然而执教者并没有 满足于这种条分缕析,而是以语言为依托,让学生含英咀华,细细地品味语言的美妙,通过联想、想象、质疑,探究、感悟等方法挖掘出这篇文章的神韵,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课堂中学生们提出的有关于课文的妙字的点评,对于佳句的欣赏,对于精段的品味,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给学生留下 深刻的印象。

执 教者没有忘记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课中有择句读,选段读,充满感情的示范读,齐读,这样的精美的文字,设若不这样读而且品味,那不仅仅是遗憾,简直就是贻 误学生,而本堂课就恰恰体现了诵读这一点,当然,北大的魅力也在诵读品味中脱颖而出,激励着每一个学子的抱负和信念,从而很自然地完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中的“语文人文性”的目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单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6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2页)2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6
《十三岁的际遇》教后感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导学案2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4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2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0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6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4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含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50页)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2
仿写作文:十二岁的际遇(2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5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4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3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3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4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2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9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9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两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课文阅读
《十三岁的际遇》flash课件2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8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1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0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9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8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7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6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rm音频课文朗读
《十三岁的际遇》flash课件1
《十三岁的际遇》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