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不朽的失眠》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04


执 教 者: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陈玉军 

                                                                                                                      执教班级:初2004级1班 

      上课,师生问好后,我回望黑板,自读课题两遍,然后笑问:“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学生纷纷回答:“有啊!”我说,你们晚上失眠都做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集中起来主要是听音乐,想问题,数数等。我说,看来大家的失眠都很普通啊,就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失眠,但是他的失眠不得了,叫什么?”学生齐答“不朽的失眠”,“呵呵,他的失眠为什么会不朽呢?”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因为他写了一首不朽的诗呀”,“写了一首什么诗?”我追问,他不假思索的说:“《枫桥夜泊》,小学还背过的。”“哦,大家都能背吧”,我转过来面向大家,同学们纷纷点头,我说:“好,我们一起来大声背诵一遍,另外请我们的科代表到黑板上来写出这首诗”。 

         待科代表写完,我说,这首诗非常有名,脍炙人口,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编了,足见他的影响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说到这里,我顿了一下,问道:“这副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学生纷纷答道:月亮,乌鸦、寒霜,还有渔火、江枫,寒山寺、姑苏城、客船。学生说的时候,我将这些景物在黑板上用粉笔一一标出。但是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我于是继续引导:“如果光是这些堆砌这些景物,那也太呆板了,这些景物里有人在吗?”学生说:“有的,比如有人在客船上,还有敲钟的人。”应该说学生说得很对,但这不是主要的,恰好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人在对愁而眠”,我嘘了口气,紧接着他的回答问道“谁在对愁而眠啊”,“诗的作者张继”,我说:“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人,这些景物才有了活力,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我接着说:“那么,张继为什么要对愁而眠,他又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情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呢?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给我们描摹了当时的情景,下面就让我们来表情朗读一下这篇《不朽的失眠》”。 

        接下来,我把表情朗读的要求作了简单的介绍,请了四个同学各读四段,我读最后一段,读完后,学生鼓起掌来,我笑着说,,我们还是一起来评价一下吧,于是针对朗读作了一些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有同学提到某个同学对课文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朗读得不好。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因为我们后面的赏析正是建立在对文本熟悉的基础上,我想有必要再把文章内容熟悉一下,于是发问道:“张继为什么要离开京城啊”,学生说,他落榜了,我又问,张继那一个晚上用什么来给自己疗伤?学生回答: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诗。我又追问:在写诗之前他怎么样了?“他失眠了”。我说,他失眠了,看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少的学生说:看到什么都感到很凄凉感伤。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下:落榜――无眠――感伤――《枫桥夜泊》,然后小结道:最后在无眠的夜里,张继心中充满了感伤,挥笔写下了《枫桥夜泊》。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以枫桥夜泊作为背景材料,而诗歌只是张继才气和心情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他虽然落第了,但是在诗歌史上是不朽的,让我们记住张继,记住《枫桥夜泊》!来,大家再来背一下这首诗。学生充满感情的背诵。 

        我继续道:“刚才请同学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甚至在下边也小声的跟读起来,看来大家很喜欢读这篇文章,能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整体感受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张晓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写得很细腻”,这个学生的感悟能力不错,这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一个写作特色,因此我觉得应该把这个讨论深入下去,于是继续启发道:“那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一些句子。大家用笔在书上把这些句子勾画下来,并且作点自己的旁批好吗?”学生开始默读,有的在勾画,有的在评点,有的在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开始举手―― 

        “我觉得第13自然段中的‘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表面是写景,但让我感觉到张继当时那种寂寞和孤独。” 

“我觉得‘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写了张继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悲伤到了极点。” 

…… 

       学生对这种借景抒情看来体会得比较深刻,发言较踊跃,我没有过多评点,我在等待机会。 

        一个学生起来说道:“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这段话用很细腻的文笔写出了他的黯淡的心理。我眼睛一亮,马上追问道:“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换了你,会不会这样写呢?”他想了想说:“我可能写不出来。”“呵呵,我也想不出来,大家读完这篇文章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吧,那就是文章的语言很别致,比如说不朽的失眠,失眠是人在亢奋或者失意时的一种情绪波动的生理反应,不朽一般与伟大,不可磨灭联系在一起,把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很新奇,但读完这篇小说后却觉得这个标题是那样的熨贴,这就是语言的陌生化。突破了一些日常语言搭配上的一些规范束缚,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大家还能从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吗?”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高高扬起手臂:“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水睡了……” 

       忽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太明白13段中说的‘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我说,能说得更明白一点吗?他说:“捕鱼人在那样一个寒霜的夜里捕鱼,应该是很辛苦的,谈不上有什么幸福而言。”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要反驳,一个同学起来道:“我想张继落榜了,他没有工作,他觉得渔父捕鱼,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是很幸福的。”我赞同道:“有道理。还有吗?”另一个同学起来补充:“在张继看来,在风波里出没的渔人,尽管比较艰辛,但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张继连睡眠这一点福气都没有了。”我说:““是啊,越是写捕鱼人的幸福,就更反衬出张继此时的悲惨。” 

        学生继续赏析,有个学生道:“第七段最后一句‘并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我觉得是比喻他自己愿望没有实现,不甘心的心情。那句‘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其实就是张继自己的写照。”我预感到又一个亮点应该来了,于是紧接着她的话说:“是啊,毕竟,他曾经为了这样一种愿望寒窗苦读了十年,对了,这一种写作的方式叫做――移情”,我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这两个字。继续说道:“他由风中的残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类似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吗?”有个学生举起了手:“有的,比如这句:‘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痛还是不痛呢?’因为他痛,所以他觉得钟也痛,这就叫移情。”我表扬了这个同学,说:“这寒山寺的钟声本来是每天必敲的,但在今夜的张继看来,这钟声仿佛是特别为他而敲,专门为他的失眠而敲,他进入了失眠,也就进入了真正的苏州,所以他觉得那钟声一记一记撞在自己的心坎上。” 

        看到大家的赏析差不多了,我想应该把这篇文章的讨论再进一步引向深入,于是我说:“张继落榜这件事,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进一步考证,张继的老家在河南洛阳,他从长安回到老家,不会走水路经过苏州的。张晓风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杜撰,是想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描写他的心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张晓风在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哪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不少学生叫了出来:最后一段。“那好,我们再来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起来说一说。” 

         生读完后,有几个举手,我叫了一个,“我觉得他是在说一个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真正留下的才是永恒的。”另外一个起来说:“我觉得这跟塞翁失马的故事有点类似,你在这个方面失去了,说不定在其他方面就有收获。”我赞同道:是啊,张继是落榜了,但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好,作者杜撰这个故事是想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附着在个体生命上的功名荣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过眼云烟,而唯有杰出的精神创造才是永恒的。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当然,其中也含有祸福相依,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 

       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成绩不好,没有关系,我会留下永恒的东西的。”我有些意外,但还是反问道:“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消极,可以守株待兔呢?”就有同学站起来说:“不是的,张继也是有信仰追求的,他也没有自暴自弃,毕竟他还渴求辛苦的工作,渴望生命的灿烂华美。”我赞叹道:“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张晓风这篇小说本来还有个副标题的,叫――给没有考好的考生,这次半期考试我们有些同学就考得并不好,那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对自己有没有启发?” 

       有学生说:“一切失败都没有什么,只要你努力。那只是一次测验,不代表永远。” 

       有学生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说:“对啊,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李白不是说过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一齐高声接道:“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铃声响,下课。 


实录点评: 

       1. 开课伊始,从失眠说起,看似漫不经心,却营造了轻松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进入课堂学习。同时因为生活体验与文本的截然不同,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2. 《枫桥夜泊》的运用并不见新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会用到,但是有交流对话的“失眠”进入诗歌的回顾,显然更加自然、也更贴近文本。而诗意的解读中,把失眠的主人公自然引进,更使诗歌和文章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就避免了一般为导入而导入的窠臼。诗情与文意的紧密配合,还在课堂上营造出了浓浓诗意,为学生进入情境、深入研读文本作了必要的准备。 

       3. 师生的合作朗读,搭建了共同学习的平台,而老师的朗诵安排在朗诵最后,既对学生前面的朗读作了必要的修正,又尽可能多的减少了老师朗诵对学生“素读”文本的干扰,显示了对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尊重。 

       4. 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老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凸现了老师在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有些老师误以为课堂上不可以讲解是不对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传授式教学。现在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传授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未知领域的学习中,老师的传授可以说应该是一种效率最高、学生受益范围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这话也可以说是,课堂上还是需要老师适当的“灌”一“灌”的,关键是看老师是否能够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时机。比如,张晓风的语言很别致,有意识的追求语言的陌生化的特点;移情的手法入物等就是学生所不能概括的,这时老师的点拨对学生的认识无疑起到了提升作用。 

         5.研读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感受,可以说不但做到了教书,更注意到了育人。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学生精神打底的,让学生随时注意吸取一切精神的养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幸福的人生。 

         6.本文的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我们在这节课上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文本的研读依旧是不够的,很多赏析没有很到位。比如对“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的赏析,学生说这句让他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惋惜,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光其光” “自冷其冷”中的“自”字,会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张继的孤独失意。 

         7.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似乎还是不够的,情感交流不是很充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29页)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朽的失眠》教学实录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4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原文阅读(含练习)
《不朽的失眠》说课稿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3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2
《不朽的失眠》ppt课件1
《不朽的失眠》讲解专题说课稿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
《不朽的失眠》教案3
《不朽的失眠》教案2
《不朽的失眠》教案1
《不朽的失眠》教学构思
《不朽的失眠》教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