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怀念红狐》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20


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在座各位请教和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怀念红狐》,刘志成
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教材分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说板书设计。
《怀念红狐》是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知课文,领会写作意图。怀念红狐这篇文章叙述的是我初遇红狐、再遇红狐、三遇红狐的故事,伴随我对红狐由恨、恼到怜、敬的情感变化,写出了作者平等善待生命、左中声明的审美情趣,赞美了红狐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作者平等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很熟悉记叙类文章。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几个故事,并体会其结构安排的独到之处。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作者简介
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作家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知着世界,以一种悲凉、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体察着人生。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不囿于一己之悲,一己之痛,而能在作品中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这或许正是《怀念红狐》之所以成为当代散文经典名篇的重要原因。
二、了解文章
给文章标上序号,并按照文章记叙的顺序、以作者和红狐之间的故事为线索,总结概括文章中的几个情节。
沙丘遇狐(2)——红狐偷鸡(3)——捕狐未遂(4)——扒窝取崽(5)——挟崽归家(6)
——红狐求崽(7)——释崽还狐(7)
三、文章解读
1.回顾课文故事脉络,作者是按照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么?
不是。“沙丘遇狐”这一事件发生在“红狐偷鸡”之后。
2.作者为什么要把“沙丘遇狐”这一事件提到“红狐偷鸡”之前?
设置悬念,调动读者情绪,激发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叙述营造了一种神秘氛围,引领下文情节发展。
3.作者在“红狐偷鸡”和“释崽还狐”两个故事片段中对红狐的描写共同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为何要突出这一特征?
突出了它的行动迅速这一特征。(如“红狐偷鸡”故事片段中的动词“掠”“蹿”,修饰语“箭一样”;“释崽还狐”故事片段中的“迫不及待”“飞快地蹿出”)
突出这一特征的目的是表明红狐对人类怀有戒心和敌意。以此暗示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破坏世界和谐,使人与自然之间产生隔阂。
4.思考文章这样安排故事场景,有何作用
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程式,将时空交错在一起,以遭遇红狐开篇,营造出一种仇恨红狐的气氛,故事的地点有所变化,一是在沙丘,一是在自家庭院,对主题的彰显有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沙丘遇狐(2)——红狐偷鸡(3)——捕狐未遂(4)——扒窝取崽(5)——挟崽归家(6)
——红狐求崽(7)——释崽还狐(7)(1)让同学们把难字生词勾画圈点出来,在运用理解中进行语言的积累.
(2)收集的有关作者和课文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刘志成《怀念红狐》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念红狐》《母狼的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3
《怀念红狐》课堂检测练习及学案
《怀念红狐》导学案
《怀念红狐》ppt课件4
《怀念红狐》ppt课件3
《怀念红狐》ppt课件2
《怀念红狐》学案
《怀念红狐》教学实录
《怀念红狐》ppt课件1
《怀念红狐》教学参考
《怀念红狐》教案2
《怀念红狐》教案1
刘志成《怀念红狐》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