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
|
作者:狂奔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1-10 |
会员:狂奔 友情提供
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有关考察资料表明:我国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与国外学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所以在一些知识性、技能性的国际竞赛中总是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创造性活动中,在创新能力方面往往不能显示优势。而在未来的新世纪,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对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和各科教学的同志应该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创新能力,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其基础是创造性思维。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一些学校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认真考察起来,教师们多半还是重视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严密性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的创造性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的总目标、总要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在已知领域里有新的突破;在未知领域里有新的发现。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发明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一个‘为什么’。”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科学的怀疑精神,与“怀疑一切”是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后提出的怀疑和提问,是有利于发展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怀疑和提问。
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在三个“善于”上下功夫启发引导。
一是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联系中来运用原有的知识。这里需要启发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联想能力。有位学生的家长,由于受陈腐民俗的影响,对摩托车新领的牌照号码尾数14感到很懊丧(14谐音‘要死’),那位学生忽然想到音乐简谱,14的唱法与“大发”相近,便据以告知父亲,父亲立即变懊丧为欢快,欣然接受了这块牌照。
二是启发引导学生善于同中见异和异中见同。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是回忆延安时期充满情趣的劳动生活的,其中讲浇水用“抬抬手”,讲劳动后的休息用“吸吸烟”“谈谈话”“伸伸腰”,一切都显得悠闲自在。这种心情只要引导学生用“抬手”、“吸烟”、“谈话”、“伸腰”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里动词的重叠用有一种奇妙的作用。比较异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是启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事实或问题之间比较隐蔽的因果联系。教物理中的光学原理,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在用六块镜子构成的密封小屋里,上下左右照,能照见多少个人?”说“无数个人”是错的,因为这是“密封”的小屋,不透一丝光线,因此什么也照不见。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上述三个方面内容组织提问,启发学生相互提问,把课堂教学的气氛搞得生动活跃,充满创造的乐趣。
* 原载《江苏教育报》1998年7月21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