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1、提问:同学们向往怎样的生活?
2、引导: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联。 |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希望、憧憬。 |
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关注年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
|
背景介绍 |
1、回忆鲁迅先生笔下的殷夫,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殷夫的认识。
2、介绍殷夫相关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 |
学生课前复习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 |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巩固高一相关篇目。同时,为朗读作情感铺垫。 |
|
初步
感知 |
1、齐读正音,结合标题“别了,哥哥”初步感受诗人的复杂情感。
2、自读诗歌,体会哪些段落突出了手足之情,哪些段落突出了阶级(决裂)之意。
3、圈画出情感表现强烈的词语,交流体会。 |
1、学生齐读。
2、组织学生小组朗读交流。体会真挚的手足之情。
3、学生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
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以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并在情感深化的基础上引出主旨理解环节。
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阅读圈画习惯,落实文本理解。 |
|
理解
主旨 |
1、散读理解,在这场取舍中,殷夫告别了什么,又渴求着什么,将面对的又是什么?
2、这一舍一取中体现出殷夫怎样的思想境界? |
1、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概括出理想与现实、革命与妥协之间的对比关系,深入理解诗歌表现内容。
2、补充作者生平及家庭背景,引领学生学生深入理解“真理”一词。 |
强化在诗歌理解中,对关键字词意义深入挖掘的能力训练。
深入理解文本中运用的对比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主旨和思想境界。 |
|
引申
拓展 |
1、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历史文化人物,具体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解。
2、鲁迅先生和殷夫短暂却深刻的友谊,也是因一首关于抉择的诗歌而起: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一起背诵。 |
1、学生齐生朗读诗歌。2、组织学生联系具体人物谈自己的感想。
3、《自由与爱情》背诵。
|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文化积累进行串联和沟通。
加深他们对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人物的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的人格价值趋向。 |
|
散读
体会 |
1、本诗以情动人,字里行间灌注诗人的真情实感。谈谈本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散读体会 |
1、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组织语言交流。
2、学生最后散读课文,体会。 |
引导学生把握写作中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补充写作教学。 |
|
学习
反馈 |
1、熟读诗歌。
2、人生的道路永远充满了分叉和抉择,以《别了, 》为题写一首现代诗。 |
鼓励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
激发学生开阔的写作思维和个性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