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心理共鸣
|
1、二十岁是令人向往的岁月,如果二十岁生活你现在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一种的人生?
2、当年,二十岁的殷夫也满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但是个人的前途总是和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殷夫所面对的中国不是今日这和平、发展、强大中的中国。他的中国是黑暗的! |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希望、憧憬。 |
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关注年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后面情感把握作铺垫。 |
|
背景介绍
铺垫感情 |
1、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
2、根据学生介绍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补充,总体概述。 |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可以包括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 |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概括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减少课堂教学中对历史背景的单向灌输。同时,又为朗读作了情感铺垫。 |
|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
1、殷夫的中国是动荡、迷惘、伤痕累累的中国,是新旧政权,新旧文化,新旧思想剧烈冲突转变中的中国,选择哪条道路,成了当时每个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抉择,二十岁的殷夫也是。而他正是用他刚健雄浑的诗歌呐喊出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前途。请有感情地散读课文。
2、齐读正音。
3、朗读上该如何把握标题“别了,哥哥”感情色彩?
4、自读诗歌,体会哪些段落突出了这份手足之情?哪些段落突出了决裂之情?圈画出情感表现强烈的词语,朗读体会。 |
1、学生散读。齐读正音。
2、组织学生小组朗读交流。体会到坚定的阶级决裂外,还包含一种真挚的手足之情。
3、学生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
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以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并在情感深化的基础上引出主旨理解环节。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阅读圈画习惯,落实文本理解。 |
|
深入课文
理解主旨 |
1、 散读理解,哥哥为殷夫指引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而他自己渴望奔驰的又是怎样的一条前途?
2、 在这场决裂取舍中,他告别了什么,又渴求着什么,将面对的又是什么?
3、 殷夫所“饥渴着”的“永久的真理”具体来说是指什么?
4、这一舍一取中体现出殷夫怎样的思想境界? |
1、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概括出两条路的特征,并抓住比喻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表现内容。
2、在作者生平及家庭背景的补充基础上,学生深入理解“真理”一词。
3、学生整体把握诗歌主旨,交流对殷夫思想境界的具体理解。 |
强化在诗歌理解中,对关键字词意义深入挖掘的能力训练。并适当巩固常见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交流感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主旨和思想境界。 |
|
引申拓展
写作积累 |
1、有的人活着,为名为利,却活得卑微丑陋,低眉折腰,归着而生;有的人死了,却为民为国,却死得其所,光耀千年,站着而死。齐声朗读臧克家《有的人》。
2、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历史文化人物,具体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解。
3、鲁迅先生和殷夫短暂却深刻的友谊,也是因一首关于抉择的诗歌而起: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请一起背诵。 |
1、学生齐生朗读诗歌。《自由与爱情》则可以选择背诵形式。
2、组织学生联系具体人物谈自己的感想。 |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文化积累进行串联和沟通,加深他们对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人物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的人格价值趋向。 |
|
写作手法
散读体会 |
1、 本诗以情动人,字里行间灌注诗人的真情实感。谈谈本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 散读体会 |
1、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派代表组织语言表达。
2、学生最后散读课文,整体体会。 |
引导学生把握写作中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补充写作教学。 |
|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
1、熟读诗歌。
2、人生的道路永远充满了分叉和抉择,而每一次抉择正是对人性最大的一次考验。随笔练习,以《生命的抉择》为题做一文。
3、课外推荐阅读: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了忘却的纪念》,殷夫《血字》。 |
朗读为必做项目,随笔在文体上不设限制,鼓励学生尝试诗歌创作。课外推荐作品,学生可自由选读。 |
作业设计分巩固和拓展两部分,并力图激发学生开阔的写作思维和个性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