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鱼书》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12-07


12.鱼书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柯灵: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著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柯灵先生善于捕捉散文的灵感、锤炼语言,因此其文章,美如画,意似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识记积累】
注音
更(    )易    无垢(    )     咫(    )尺 
漂泊(    )    融洽无间(   )  隽(    )品   
恶札(    )    信笺(   )     翘(   )首云天 
 一枝之栖(   )分道扬镳(   ) 懒散因循(  )
 
【背景介绍】
1.何为鱼书?
    古代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中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桶内,故称鱼书桶。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就是信件。
2.书信名称种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课文解读】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入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进而说到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弛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酸甜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作者恰到好处地用了“暌违”“鱼书”、“参商”、“尺素”、“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初探】
1.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2.“从不谒人谈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4.概括文章的主旨。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文学中,借屈原之名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家为数不少,提及屈原这位令人充满同情的诗人,往往使作家在身处坎坷之时顿将失意、挫折、忧愁、幽思都涣然冰释了。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张家界的神仙池满布箭竹,景观兼有九寨沟和黄龙寺的特点,其中的金银滩更是奇特有趣。全滩一半呈金黄色,一半呈乳白色,平分秋色,互不相干。
D.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了世人一个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倒计时数字,则让人们叹为观止。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     只是个人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 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堵”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
③ 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2.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提升】阅读下文,回答1— 4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F.“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语言表达】
1.根据文意,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写一句话填在横线处。
    —个企业,如果有了一两件拳头产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自满自足,就不思进取,它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不要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通过标点符号表示出来。请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使之成为意义不同的两句话。
   ① 我反 对 他 也 反 对 你 怎 么样
   ② 我反 对 他 也 反 对 你 怎 么样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维护职工权利的组织莫过于工会;然而在许多民营和外资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也是由资方掌握,发挥不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
    据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一亿多民工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民工;他们没有加入工会组织,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权益无法得到维护。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于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律程序时间过长等原因,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机构;这时如果有工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或指导他们与业主谈判协商,民工的权益就能够得到维护。
   答:
 
12.鱼书
【识记积累】
更(gēng)易    无垢(gòu)     咫(zhǐ)尺 
漂泊(bó)    融洽无间(jiàn)  隽(juàn)品   
恶札(zhá)    信笺(jiān)    翘(qiáo)首云天 
 一枝之栖(qī)分道扬镳(biāo) 懒散因循(xún)
 
【课文初探】
1、①用鱼书为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②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
③具有古朴、文雅的气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2、谒,拜访、拜见。指人们自己很少主动去登门造访友人,却渴求着友人经常来作客和自己一叙旧情,收到朋友的书信总是因繁忙琐事而延迟回信,但却一样的期盼着经常收到朋友的来信。表达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肯付出的微妙心态。
3、这中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4、《鱼书》以“鱼书”为话题记叙了写信的重要作用,描述了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并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信的特殊情感及对现代人不屑写信这一行为的惋惜,也抒发了他渴求朋友来信的心情。
 
【基础知识】
1.B ( A项分别是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是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是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是cù/zú,yǐ/qǐ,xiān/xiān)
2.C(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指不信任身边的、熟悉的人的话,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
3.B(A项句式杂糅,“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可以改为“靠的是艺术”或者“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C项缺中心词,“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后应加“方向”一词。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B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的结论;究竟——表示结果,原委。这里“毕竟”有分清主次的意思,故选用“毕竟”。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故这里用“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故应采用“鉴别”。
 
【诗歌鉴赏】
1、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阅读提升】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3、这是一句形象化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一节的观点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在这一句前,说“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答案: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4、A、E。(A项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第①段中的观点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不是说“没有诗意”。E项考查对段落内容要点的概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对于诗歌而言,“丑”和“恶”不是不可以写,但要抓住它们,还要有诗意的发现,并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这样才会诗意盎然。)
【语言表达】
1、有仙之山仍需高,有龙之水仍需深。
2、① 我 反 对 他,也 反 对 你 ,怎 么 样 ?
   ② 我 反 对 ,他 也 反 对 ,你 怎么 样?
3、民工呼唤(企盼、期望)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工会组织。
【写作训练】
“一草一木总关情”这一话题尽管相对宽泛,但也有较好的限制性,所写之“情”必须由“一草一木”引发而来,行文中不能只谈人或事,而置“草”“木”于不顾。材料中所提供的意境,令写作者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一草一木”化为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草木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鲜花绽放,枯叶凋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就让我们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吧。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曼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P< p>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鱼书》同步练习
《鱼书》ppt课件(25页)
《鱼书》说课稿
柯灵《鱼书》原文阅读
《鱼书》备课资料
《鱼书》ppt课件4
粤教版《鱼书》ppt课件3
《鱼书》ppt课件2
《鱼书》教案4
《鱼书》教学设计3
《鱼书》教案2
《鱼书》ppt课件1
《鱼书》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