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生态的近困与远忧
|
|
作者:430090hnyz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7-29 |
此文系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老师“反思与建设”系列中的一篇,刊于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作者EMAIL:zhangdy69@126.com
语文教育生态的近困与远忧
430090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是流行坊间多年的口头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若能透视一下这笑谈背后的几许沉痛,几多无奈,倒可从中观照语文教育生态的诸多风貌。改变语文教育生态被人喊了许多年,但定下身来,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我们不愿面对但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建国以来,语文的地位一直飘忽不定,外界对语文的淡漠、调侃与编派始终如影随形,政治化、道德化、语录化、虚无化是人们对语文的惯常记忆。14年前,王丽、邹静之、薛毅等人在《北京文学》上发起“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以此为发轫,全社会又一次将口水飞向语文。这场大讨论以得出“误尽苍生是语文”这样一个结论而收场。这场讨论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原本孤家寡人的语文更加自闭,原本底气不足的语文教师更加自卑。那么,作为行内人,是不是要责怪外界对语文太刻薄呢?
中国现代语文独立设科近百年。百年语文照理说应茁壮健硕。蓦然回首,我们痛心地发现,语文只是一株中空虚弱的老树,连学科性质这样一些基本建设都远未完成,遑论科学与丰富了,以致后人为“语文姓什么”而争论不休。“身正不怕影子斜”,语文立身不正才授人以话柄。另一方面,语文还周期性地自乱阵脚,折腾不止。建国后的历次教改,语文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马前卒。每一次教学改革,无一不是自上而下、风风火火的,无一不在“革故”而“鼎新”,譬如“人文”就是对“工具”的反正,“启发式”则是对“填鸭式”的扬弃。恒久不断的新陈代谢成就了语文特殊的景观:语文教学理论之驳杂、教学流派之林立、教学方式之多样、教材版本之繁杂、训练体系之迥异、教学实验之纷纭冠绝他科,因山头主义而引发的硝烟积年不散。延至新世纪,新课程吹响了号角,理想主义主导下的《语文课程标准》令众多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与之伴随的,对教材的发难声渐宏大,“民国老教材”为人津津乐道,而现行教材的“假”“僵”“对时代的迟钝”成为声讨的靶子,教材的大洗牌不可避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教、苏教、粤教三分天下,其他版本各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雪山飞狐》进课本,“鲁迅大撤退”;阿Q走了,余华来了。
实际上,开语文风气之先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精英”“大腕”,众多语文教师只不过像草芥一样被裹挟进去。于是,在某种需要或特殊气候下一幕幕大戏就这样上演了。为数众多的语文教师在乱花迷眼的革新中处在“跟”与“守”,“舍”与“留”的矛盾纠结中,内心茫然、无助,不能不迈步,但又不知从何迈步。不知不觉混混沌沌中,“跟”变成了“跟风”,“守”变成了“俗”。说实在话,很多语文教师对所谓改革是心存芥蒂的,很多乱象也是众多语文教师不愿看到的。譬如教材增删,如果说《记念刘和珍君》《雷雨》《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等篇目或因晦涩、或因虚假、或因政治说教而被删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像《项脊轩志》《孔雀东南飞》《背影》这样一些至情名篇被逐出教材则匪夷所思。教师内心的焦虑感其弊害是不容小视的。从长远来看,教师对职业定位的挫败感和幻灭感、教学行为中 | |
| 标题: |
语文教育生态的近困与远忧 |
| 文件大小: |
8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430090hnyz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