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2-07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旷安宅而弗居
选文解读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 | |
| 标题: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
| 文件大小: |
9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