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2-21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作者及作品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练习册)、“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 
  蕃长于春夏 ( fan ) 辍广 (chuo) 啜菽 (chuo shu) 
  秽稼恶 ( hui ) 籴贵民 ( di ) 雩而雨 ( yu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shi ) 楛耕伤稼 ( ku ) 礼义之不愆兮 (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 开垦,引申为发展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停止,引申为废止 ) 
  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 
  若夫志意修 (美好 ) 
  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 
  上暗而政险 (昏暗 )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 光明,显耀 ) 
  大天而思之 ( 思慕 )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 治理,整理 )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研读文本】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重点自学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疏通文义,概括内容。思考或简答以下问题:①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②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教学过程】
1、学习选文第1段。①重点讲解“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这三句的古汉语句式特点。②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住“天邪”、“ 时邪”、“ 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 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本段用三个问句,领起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③本段主要论述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的道理。
2、学习选文第4段。重点解说“星队木鸣”、“怪之可也”、“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中的加点字的含义。本段指出自然界中的奇怪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不必大惊小怪,是上天决定的,与人力无关。这一段在文章的内容上是由对天命的思考转入谈人事的话题。
3、学习选文第5段。讲清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人祆”、“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提问: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四个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要讲究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本段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祸远苦于天灾。在本段中,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形象,而是“人祆”,即人为的灾难。荀子列举了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后强调: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实是产生于昏乱。要是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的话,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而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引起的灾祸却十分惨重。这些都是可怕的。荀子认为,对天地间万物产生的的种种怪现象,人们不必花费精力去研究,应该关注那些自己应该花工夫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应该抛弃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这是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本段是教学的难点,要认真解读。
4、学习选文最后一段。疏通。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文脉和感情。着重讲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中加点字词的含义。段意理解:在本段中,荀子提出:如果沉溺于“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那就是“错人而思天”;对“天”“天命”“时”“物”等,人应该做到的是“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以及“有物之所以成”,这些都是合乎万物实情、人应该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荀子的意思是,在应当努力的地方,人必须努力。
5、鉴赏。(1)就说理文的文法略做点拨。荀子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单篇行文缜密,论证严谨周密。从学过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贯串,一气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①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辨析:排比句要三句以上。②谈谈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同时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6、评价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评价:①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③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实例说明,比如时代、出身、家庭、高考、汶川地震等,这样才能有切身体会。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小结】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6、布置作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ppt课件(17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3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案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堂检测练习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ppt课件2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案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参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mp3音频朗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ppt课件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