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兵车行》教学设计12
作者:大顺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0-30


课题 《兵车行》
        沭中 胡道柏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重点 
1、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2、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元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自主学习】
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合作探究】
1、 诗中描绘的第一幅图景,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强呢?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1) 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2)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租米? 
(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中国一向重男轻女,可是由于战争,男丁大量死亡,这里百姓却宁愿生女孩,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5、总结诗歌主旨
我们剖析了“点行频”对百姓带来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上的灾难,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诗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哭声,诗人借此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达标检测】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同是反映战争体裁,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

送别场面
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 
悲惨生活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 
人民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唐代来说,在反抗异族入侵的战争中,边防将士曾发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誓言;在平定国内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也出现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杜甫《新婚别》)那种妻子勉励丈夫努力作战的动人情景。但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人民是反对的,所以出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
(3)“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4)“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2、最后一幅图景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明确: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3、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明确: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关键字”频”写出战争之多,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这和第一小节征兵图,惨别图形成吻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4、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一两句诗句说说对“点行频”的理解。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3)“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岁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
[参考答案] 
 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兵车行》pptx课件(16页)
《兵车行》学案3
《兵车行》改写成七言诗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小石潭记》基础检测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兵车行》诗词鉴赏
《兵车行》教案13
《兵车行》ppt课件15
《兵车行》教案11
《兵车行》ppt课件14
《兵车行》能力训练
《兵车行》ppt课件13
《兵车行》说课稿
《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高中mp3音频朗读
《兵车行》同步练习(二)
《兵车行》同步练习(一)
杜甫《兵车行》诗歌鉴赏
《兵车行》教学实录
河大版《兵车行》ppt课件12
《兵车行》教案10
《兵车行》教案9
《兵车行》教案8
《兵车行》教案7
《兵车行》教案6
《兵车行》教案5
《兵车行》教案4
《兵车行》译文
《兵车行》随堂练习(无答案)
《兵车行》图片素材(3张)
《兵车行》ppt课件11
《兵车行》ppt课件10
《兵车行》练习
《兵车行》能力提高训练
《兵车行》ppt课件9
《兵车行》能力训练
《兵车行》解题指导
《兵车行》备课笔记
《兵车行》ppt课件8
《兵车行》ppt课件7
《兵车行》教案3
《兵车行》解题指导
《兵车行》教案2
《兵车行》flash课件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