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解题指导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24 |
一 参考下面的提示,背诵这首诗。
提示:这首诗颇有一些名句,如“牵衣”二句、“去时”二句、“生女”二句等。在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要努力记住这些名句,再把它们同上下文联结起来,有助于较快地成诵。
这首诗不难理解,也易于成诵,最好在鉴赏之前就把它背下来。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练习题中提示了记诵的方法,即以名句为支撑句来联结全篇,目的是告诉学生要重视记诵方法的运用,不要死记硬背。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时,当然不限于用此一法,凡有效之法皆可以尝试用之,特别是要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给学生以某些具体的提示。
二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
1.“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2.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结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篇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很突出,由结构分析入手,自然会涉及它的内容,因此内容不单设题,都跟结构的特点归并在一起。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注意这种设题方式,千万不要忽略诗的内容。
设题的意图是,给学生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因此,在讨论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是很有必要的。
1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句,前四句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都是为这两句作铺垫的。能把握这两句的内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下是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第一问: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第二问: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2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诗章法严密的特点:一是逐层深入;二是前后照应。讨论此题,最好与表情朗读(可参考“诵读提示”)结合起来,讨论一段朗读一段,以加深领悟。
答案要点:主体部分即课文第二、三两段。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中“点行频”一语为叙事总纲。以下分五层:首言超期服役情况严重,死于边庭者极众;次说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再用“况复”二句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更由此说到社会心理的变化;最后用青海战场惨象作结。
3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这道题是按书面要求设计的,比较简括,学生可能不易回答得完整,讨论时可以将它化为若干个小题,如“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
参考答案:
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
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4引文出自陆机《文赋》。所谓“要”,不是仅指开头或末尾,也包括中间部分,究竟在何处要视行文的具体情况而定。指导学生答题应先讨论诗的主旨和诗人揭露现实黑暗的深度何在,但也不妨从比较入手。
参考答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三 紧扣加点词语,分析下面诗句的含义。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此题为赏析名句而设。要提示学生注意这些诗句的社会背景,把握诗人的意图,进而体会它们的艺术效果,要反复读几遍,看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发老人都被征服役,使人目不忍睹,揭露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罪恶。
2.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大多重男轻女,而今日反以生女为好,这种反常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兵役的残酷和男丁们的悲惨命运。
四△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读诗也要学习领略诗人的风格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这两首诗都描写人民的苦难,但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可比性较强,但要求应适当放宽,学生能说出一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25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试读全诗。简要介绍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概况。略谈写作背景。练习背诵全诗(要求基本成诵)。读第一段,讨论练习第二大题中的第1小题。
第二课时:读第二、三段,分层归纳大意。有表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的章法。找出诗中警策并作分析。
第三课时(上半时):赏析名句。比较李、杜的诗风。
再谈几个有关的问题:
一、可用复习《石壕吏》的方式导入本课。因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安史之乱前所进行的战争是为了“开边”,他坚决反对;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是为了保卫国家不受外族侵犯,尽管人民仍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但他对人民的参战行动一贯支持(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一点先不要说出来,但要提示学生注意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二、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不宜讲得繁琐,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杜甫40岁以前的诗歌约50首左右,有些写个人遭遇,有些写河山美景,有些表述友情,而《兵车行》是他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因此,说说他诗风转变的由来是有必要的。为节省时间,最好事前将打算引用的诗句写在小黑板上。
三、关于写作背景,旧注有两说:一说为哥舒翰屠石堡城而作;一说为鲜于仲通败于南诏而作。我们不赞成这种跟一时一事挂钩的说法,所以在“课文鉴赏说明”中把这两件事都作为“开边”的事例写了出来。诗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可以用来概括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局限于一时一事,岂不是降低了它的意义?
四、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诗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联系。例如开头写哭声之哀,当与“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诸句相联系,以见此番出征有去无回之意;又当与“里正与裹头”“头白还戍边”诸句联系,以见出征者中有未成年之孩子及老人。还要善于把某些画面加以对照,例如开头写人哭,结尾写鬼哭,有天怒人怨之意;写边庭“血流成海”之后,继而写内地“千村万落生荆杞”,极言战争的危害。有联系,又有对照,才能深刻理解诗句的内涵。
五、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是杜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这个重点,也有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