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的生活》教学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0-21 |
——《密室的生活》教学随录
淞浦高级中学 沈爱萍
“脚步轻轻,轻轻……是怕惊醒了睡梦中的安妮?
还是怕难以承受心灵的震撼?推开虚掩的书架,钻过低矮的的洞口,顺着窄窄的楼梯爬上阁楼。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白皮肤还是黑皮肤,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阿姆斯特丹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走进犹太小姑娘——安妮·弗兰克的故事之中。”
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参观安妮密室后的感想。
看到教材中选录了《密室的生活》这篇有关《安妮的日记》的书评,我就开始琢磨如何能够让学生也能如课文作者或是那位参观了安妮纪念馆的记者那样,体悟到安妮在饱受战火威胁下的密室生活和她的内心感受、领会《安妮的日记》这本旷世佳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起先,我找来了《安妮的日记》这本书,希望能借助通读原著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找书中的感人之处、动人之语。但是在浏览全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再加上日记的作者安妮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其话语虽然平实自然,忠实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毕竟不是高中学生写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经过多方查找,偶然发现“安妮日记”这一题材已经被搬上了荧幕,有了电影版本,于是我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能不能通过观摩电影,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再配合两部二战题材的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通过讨论展示《安妮的日记》的主题,再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作者迈耶·莱文笔下的《安妮的日记》以及他所要展现的安妮形象。于是我找来了电影《安妮的日记》组织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做个有心人,简单记录影片中出现的各个时间、时间段以及当时发生的事情。
正式上课了。我先请一位学生简单概述了电影《安妮的日记》,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补充,学生果然畅所欲言、尽抒己见。于是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列出《安妮的日记》、《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这三部影片的名字,要求学生当堂讨论,比较这三部影片的异同。由于选择的两部影片都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比较有名,学生都有话可说,经过讨论,学生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真实性
安妮的日记 二战 荷兰(密室)-集中营 8人(安妮为主) 纪实
辛德勒的名单 二战 集中营 辛德勒 纪实
钢琴师 二战 钢琴师 虚构
于是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安妮的日记》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实影片,它忠实记录了二战期间安妮·弗兰克一家以及他们的朋友凡丹、达萨等人为躲避战火的集体密室生活,以及最终被人告发、惨遭毒手的结局。
至此,学生对影片《安妮的日记.》已经印象深刻了,对于安妮一生的遭迹也有了了解,有了一些想法、看法,甚至想一吐为快。于是,我趁势导入课文,要求学生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通读课文,看看自己的观后感与作者莱文的读后感是否相契合。果然,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抱着要和作者一较高下的的心态,寻找文中的相关信息。最终,我们把种种观点统合在一起:
1、大多数学生都认同作者“算是史实文件”这个观点,它现场同期记录了二战中犹太人惊恐的生活,代表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
2、多数学生也能从课文、影片中得出这样的感想,《安妮的日记》完美的表达了主人安妮“青春时期的剧码”: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等等。
3、少数学生还注意到课文作者莱文“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性”这样的观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点,我请学生结合影片和课文内容,自由发表意见。大家谈了很多:有密室成员的摩擦、口角,他们面对的恐惧、压力,他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甚至还谈了对那些帮助他们的朋友、出卖他们的匿名人的看法。
最后,我请学生朗读了课文中摘录的安妮的话语,并加以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某一点含义,结合影片,以《我眼中的安妮》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安妮的看法。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