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骑桶者》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8-20


 《骑桶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来萍乡卫校参加说课面试,我叫××,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骑桶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敬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骑桶者》是小说虚构艺术创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空煤桶走着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是,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以及本课自身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以下三个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课时安排:一节课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依据这一教学原则和具体学情,我决定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大胆阐释,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课前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骑扫帚、骑竹马等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 
设计目的是: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设计:学生来讲,老师引导,幻灯片展示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作者和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思维方法。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设计: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紧扣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问题一: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明确小说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细读能力。 
明确:天气寒冷,家里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空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空桶飞着去的,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幻灯片) 
3、问题二: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体会虚构写法的艺术效果,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采用课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为下面分析小说创作主题进行铺垫。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4、问题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学生讨论) 
这样设计是因为:引导学生归纳和挖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所在。 
老师引导: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板书学生发言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 幻灯片展示 创作主题: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四、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设计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创作三要素之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中释放想像力,真正将“虚构”手法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卡夫卡《骑桶者》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骑桶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骑桶者》pptx课件(19页)
《骑桶者》ppt课件(53页)
《骑桶者》导学案2
《骑桶者》ppt课件(22页)
《骑桶者》同步练习
《骑桶者》教学反思
《骑桶者》教学设计4
《骑桶者》ppt课件6
《骑桶者》学案及答案
《骑桶者》教学实录
《骑桶者》ppt课件5
《骑桶者》教学设计3
《骑桶者》教案2
卡夫卡《骑桶者》ppt课件4
《骑桶者》ppt课件3
《骑桶者》教案1
《骑桶者》ppt课件2
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ppt课件1
卡夫卡《骑桶者》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