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武松打虎》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28


20《武松打虎》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能力目标
1.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加强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4.养成思考能力、阅读能力,通过思考品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武松,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知识导航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
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自主学习
1、注音
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
2、理清写作思路
问题研究
1、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2、学习第二段
(1)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2)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3)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3、学习第三段
(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6)第十二自然段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4、第四段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布置作业
1、阅读《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
2、对武松醉上景阳冈有如下两种看法:其一,酒壮英雄胆,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二,“酒醉出狂言,怕人耻笑”。你的看法怎样?
19(二)《胸中之竹》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知识导航
1、关于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
2、关于文体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阅读练习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眠觉(        )  造门(        )  经宿方至(        )  人问其故(        )
2、仅从简单的注释中略知左思和《招隐诗》,从这点出发,怎样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为?
 
 
3、读了本文,你认为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武松打虎》ppt课件(18页)
《武松打虎》flv打虎过程素材片段
《武松打虎》教学案
《武松打虎》改写
七年级下《武松打虎》学案
《武松打虎》教案8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7
《武松打虎》ppt课件(15页)3
《武松打虎》参考素材图文汇编
《武松打虎》教案6
《武松打虎》ppt课件(16页)
《武松打虎》ppt课件(15页)2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6
《武松打虎》ppt课件(15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武松打虎》教案5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武松打虎》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武松打虎》教案4
《武松打虎》阅读练习及答案
《武松打虎》导学案
《武松打虎》表格式教案
《武松打虎》ppt课件4
《武松打虎》读后感(4篇)
《武松打虎》练习题
《武松打虎》ppt课件3
北师大版《武松打虎》教案3
《武松打虎》ppt课件2
潘金莲之重生ppt课件
《武松打虎》ppt课件1
《武松打虎》ppt漫画素材课件
虎啸6秒mp3音频
《华南虎》图片素材(5张)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2
《武松打虎》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