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文言文 >>
《宿甘露寺僧舍》赏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3-21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简介

  曾公亮 (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全宋诗》存诗四首。世界第一支“火药火箭”产生于中国。记载了这一军事武器的文献是《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代仁宗庚定元年庚辰(1040)年至庆历四年甲申(1044)宰相曾公亮奉敕主持编写的一部国防军事的百科全书。曾公亮主编的这部《武经总要》,但是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科学史中的重要著作,因而受到后世中外学者的重视。英国科学--《另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称它为“军事百科全书”。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赏析

   曾公亮,宋朝泉州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204年)进士,为官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官场得意。诗歌上的成就在同时代的诗人中不算突出,但这篇《宿甘露寺僧舍》却在历代同类题材的所有佳作之上。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比曾公亮稍后的大词人苏轼,在其名冠词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这样出色地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江岸、雪白的浪花、青褐色的乱石。作者健笔浓墨,生动地描绘了长江色彩斑斓的画面,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一诗一词,堪称描绘江涛的双璧,赞美长江的绝唱。 
  我们再看看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前两句从所见之楼落笔,用“危”“高”“百尺”“摘星辰”等夸张性的词语,状写山寺的高峻和险要。后两句以常人不可能有的奇特想象,带出一个神话的世界,烘托了山寺夜色的寂静与神秘,具有强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或许大家都知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即使是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在选择创作题材时也是很谨慎的,别人写过的题材,他一般都不轻易再用。《夜宿山寺》是李白写山寺夜景的杰作。曾公亮敢冒文学创作之大不韪,去写大师写过的题材,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他求变出新,写出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诗作。他和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用五言;他用七言;李白写视觉,他写感受与听觉;李白着重写楼,他侧重写江;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他是现实主义的。虽然曾公亮的诗名远不及李白,但他这首诗风韵特高,不减唐人,同李白的《夜宿山寺》竞妍媲美,各领风骚。

《夜宿甘露寺僧舍》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28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来自《读与写(高中版)》 2008年第06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原文译文
《梁甫行》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译文(完整版)
《卖油翁》电子课文(含注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木兰辞》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译文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卖油翁》朗读节奏划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诗文翻译汇编
《诫子书》分段翻译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马说》节奏朗读划分及文白对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二)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冥有鱼》原文译文
《北冥有鱼》朗读停顿划分
《卜算子·咏梅》原文译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译文及启示
《魏武将见匈奴使》原文及译文
《叔向贺贫》原文及译文
《浑沌之死》原文及译文
《呆若木鸡》原文及译文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每周一诗《春寒》《宿甘露寺僧舍》ppt课件
《宿甘露寺僧舍》教案1
《宿甘露寺僧舍》教学反思
《宿甘露寺僧舍》ppt课件2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mp3音频朗读
《宿甘露寺僧舍》原文和译文
《宿甘露寺僧舍》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