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教案1
|
|
作者:919775952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1-10 |
赏月
郭玉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根据新课标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精神,了解学习主体的主观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尝试让学生自己选题学习,同学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选择的第一学习专题是古诗词中对于“月亮”这一常见意象的描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有极大的不同,令人切实看到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倍感欣慰,下面把这一教学过程作一总结,期冀教育同行指正。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有关“月亮”的诗篇。
2、学唱歌曲《明月几时有》。
3、分学习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总结“月亮”意象特征。
导入:月亮这一意象在古代文人作品中被多次描摹,中秋节也有赏月的传统,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赏月”。不过中秋节赏月赏的是自然界中的月亮,是物象;我们赏的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意象。先来共同看一下古代的文人墨客都留给我们了哪些不朽的诗篇?
生:《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楼感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泊船瓜洲》……
师:很好!这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李白的《静夜思》是我们的启蒙教材,在幼儿园就已会唱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被重新谱曲,演绎成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歌名叫《明月几时有》或《千里共婵娟》,如果举办中秋晚会,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经会唱,下面请一位同学演唱。
生:唱。(鼓掌)
问题:唱得很好,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讨论。
明确: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以明月为抒情中介,把酒问月,起舞弄月,无眠对月,因别恨月,为月解脱,千里而共明月。上阙以对月问天起笔,写思想深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下阙写由明月触发的思亲之情,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问题:下面再看一下《静夜思》都表达了哪些内容?
讨论。
明确:诗人在宁静的夜晚,看到明亮如霜的,想到自己在外漂泊流浪,不能成眠,深深思念自己遥远的故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问题:咱们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这里面有一个小问题。“绮户”是指有雕花的窗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代都是一种什么样的窗子,在电影电视上一些古装片中经常看到一些夜行人,倒挂在屋檐上,沾一些唾液在窗纸上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室内的一切。那时的窗子一般都是木制的,窗上糊着纸,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如果《静夜思》里的“床”指的就是李白居室内的床的话,哪里能照进这明亮如霜的月光呢?作者是否是躺在床上望月?如果是在床上的话,又怎样“举头”、“低头”呢?
生: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窗子是打不开的,不能照进明亮的月光,更不可能有满地是霜的景象;有的同学认为窗子能够打开,依据是在《水浒传》里,潘金莲开窗时不慎打到西门庆,但是马上遭到另一个同学的反驳,说那样打开窗子,只能往下看,而月光是从上边照下来的,同样照不进室内。最后同学们对“床”所指的位置产生了疑惑。
解释:其实“床”还有另一种的意义,指“井边的栏杆”,《康熙字典》上有这样解释。按照这种解释就较好理解了,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有明亮月光的夜晚,睡不着觉,到外面散步,徘徊在一个井边,勾起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在井边徘徊,“举头”、“低头”就很自然而然了。不管他是在井边,还是在床前,这首诗都表达了浓浓思乡之情。刚才讨论是井边还是床前,就是为了启发大家的思维,可以对作品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合情合理的,都是正确的,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下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些诗人、词人在明月之夜容易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呢?
讨论。
明确:明月之夜,没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纷扰,这时,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边关的征夫,深闺里的痴情少女、孤单思妇,会觉得格外孤寂。那皎洁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遐想,勾起他们别离的相思,团圆的期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圆圆的明月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由明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聚散离合,由一轮孤月想到自己处境的凄凉,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异地的亲人、遥远的故乡。
师:下面我们共同赏析“诗圣”杜甫望月写的一首诗。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作于756年,当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但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尚可在城内各处闲逛,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颔联想到自己孩子还小,不明白她母亲望月怀远的心情;颈联进一步想象妻子凝神望月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沉的爱;尾联以美好的愿望作结,使全诗之情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小结:在共望明月却不能相知相闻的残酷现实面前,人们只好依托这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的明月遥寄这份相思之情,派遣相思之苦,著名的诗句还有:
“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小楼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巩《泊船瓜洲》)
师:月亮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一些人到归纳常见意象意义时候,把月亮当成思念的象征,再细点的话,分成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是否都是这样呢?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生:不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的是恬淡闲适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达的是喜悦欢快之情。
总结:很好。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月亮的几首诗词,知道了月亮这个意象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很积极,自觉主动的搜集、整理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应注意,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来体会、理解,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教后记: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够自觉主动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自己与小组间探究学习内容,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合作意识。
2、把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资源的开发,提高学习兴趣,从鉴赏的角度了解作品内涵,解读文本意义。
3、从学习效果来看,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改变,取得显著效果,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切实理解古代优秀诗篇的内涵,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4、从课程的资源利用与开发看,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现在同学们又在自觉收集、整理其它学习专题的资料。
作者EMAIL:919775952@qq.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