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秋歌——给暖暖》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9-24


秋歌——给暖暖 
  
整体感知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狄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两种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尔华兹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时的细节联想,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 
  
问题探究 
一、  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暖暖”这个意象? 
我们知道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作为特指词已经被虚化了,超出了其原来有的确指意义,而具有了词语的审美意义。从题目《秋歌——给暖暖》看,暖暖是谁?芳龄几何?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重要是“暖暖”这个名字带来的女孩子气息,给人温暖备至的暗示信息。“暖暖”在此成了诗人的抒情对象——“情人”的一个表象符号,跟“给XY”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XY”作为名字的代码太抽象,远不如具体的名字给人们以真实感和暗示性。《秋歌》一诗中,“秋天”跟“暖暖”不断形成对照和反差,“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一个”对应着“一切”,这“一个”就足以覆盖诗人全部的心灵诉求和愿望。诗歌通过对“消失”与“留下”的情感反差的生动刻写,艺术地表现了暖暖在主人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神圣”地位。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一份情怀。 
二、富有意味的意象组成了怎样的境界? 
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具有我们民族中约定俗成了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新诗以口语为核心的语言系统中,吸纳意象定位的一批旧诗词语,是新诗语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首诗中的意象“落叶”“荻花”“砧声”“辽夐”“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的。比如最明显的“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 
痖弦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戏剧,这戏剧文学修养、舞台经验与艾略特等人影响的三位一体,使他的抒情诗体现着强烈的戏剧性倾向,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密集意象,运用现代诗歌意象反复、重叠句式、旋律讲究,时空交错等手法,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使痖弦的这首诗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这毕竟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情感,充满了对爱和青春似水流年式的咏叹。 
  
  
语言品味 
“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特别是它形成的“节奏”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重叠的句式读来就像歌曲一般上口,和他许多诗歌一样带有民谣味儿,能够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作中的“顶真”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也是“暖”。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 
二、  痖弦:一只昏眩于煤屑中的蝴蝶 
痖弦写诗时间虽早,但实际创作时间并不长。主要作品都集中于二三十岁时,他被誉为靠一本诗集《深渊》而享大名的诗人。早期他崇拜德国诗人里尔克,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对他也有很深的影响,他的《山神》等诗便是在何其芳诗的强烈笼罩下写就的。痖弦和洛夫同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痖弦的诗从一开始即比较重视探索自我对客观世界的体认。他在论述自己的诗作时表示:“我早期的诗可以说是现代变奏,且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在题材上我爱表现小人物的悲苦,和自我的嘲弄,以及使用一些戏剧的观点和短篇小说的技巧。”由于他1966年后搁笔多年,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全部诗作的表白。痖弦在学校里是学戏剧的,所以他抒情诗中常有戏剧的影子。在《马戏的小丑》一诗中,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小丑的形象:“仕女们笑着/笑我在长颈鹿与羚羊间/夹杂的那些什么/而她仍荡在秋千上/在患盲肠炎  甩手炎的强索下/看我像一枚阴郁的钉子/仍会跟走索的人亲嘴/仍落霞/仍拒绝我的一丁点儿春天”。诗人饱和同情又十分滑稽地描绘了小丑的心态,并且造成了一种尖锐的反讽效果。痖弦的诗中还常常有荒谬感,如《上校》中写一位在战斗中失去一条腿的上校:“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伤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这一句一语双关,描绘了战争给上校留下的创伤,揭露了人物的潜意识。痖弦的诗歌的另一特色,是常以个人精神突入历史情境,在历史的心脏地带留下思想的足迹,从而使诗带有一种恍惚的调子,如《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红玉米成为一段历史的象征,也是诗人精神创伤的象征。这种时空错位所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痖弦的诗还常常把心灵的触角引向异域,借吟咏异域风情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的看法。在《妇人》一诗中,他写了崇高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表现了一种对艺术品既投入又清醒的双重认识。在《芝加哥》中,他描绘现代工业对古典文明的践踏:“在芝加哥我们将用按钮恋爱/乘机器鸟踏青/自广告牌上采雏菊,在铁路桥下/铺设凄凉的文化”。于是这个迷失在异域的思乡者,只能将自己想象成一只蝴蝶:“于是那夜你便是我的/恰如一只昏眩于煤屑中的蝴蝶/是的,在芝加哥/唯蝴蝶不是钢铁”。但是这种美感终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诗人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哈里路亚!我仍能活着。走路、咳嗽、辩论,/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现在正在死去,/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哈里路亚!我仍活着。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朽。/为自下而上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深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人表达了一种窒息般的郁闷。 
世界令人厌愤,然而人又不得不在其中生活。痖弦的《酒吧的午后》写了一群人百无聊赖的生存状态。“我们就在这里杀死/杀死整个下午的苍白”。他们到酒吧去是为了消磨苍白的时间,但却发现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苍白。 
痖弦的诗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来自中国传统诗歌的潜移默化也不容忽视。他的诗中常出现类似于古诗的重章叠句的手法。如《歌》中连续四段都出现“谁在远方哭泣呀/为什么那么伤心呀”,后面几句句式也大致相同,只是通过挑选不同的词语来逐步加深感觉的表达。这是自《诗经》就开始采用的中国古诗的创作手法。而《水手·罗曼斯》这首仅13行的诗,却三次出现“这儿是泥土、我们站着,这儿是泥土”,重复吟咏,大大加强了水手们对甲板生活的厌倦之情。 
在痖弦的作品中渗透着“苦”的意识,他的诗作的出发点是如他所说的“表现小人物的悲苦”。与之相对应的,是他语言的甜,如《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如歌的行板》“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无谱之歌》:“跟月光一起上天堂去/跟泉水一起下地狱去”,这些语言都洋溢着生命的美感。他正是透过这些美而独特的意象,把诗转化成一支温柔而具有震撼力的恋歌。 
(选自常立、卢寿荣编著《中国新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三、“一切便都留下了”(易彬) 
    生于大陆而长于台湾的瘂弦不是那种创作量很大的诗人,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10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一百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过于贴近时代的作品一律不收。因此,瘂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和诗集均有很好的名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 
    《秋歌——给暖暖》作于瘂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瘂弦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囚歌》可看做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在《秋歌》中,经由“砧声”(张若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在),当然,这一衰败显然未必全是实有,而是由汉语古典诗歌的某种内质所激发——于此之中,最为核心的内质应是“秋天”。 
在汉语古典诗歌里,秋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主题:作为季节,它所呈现的是万物萧瑟的景状;而作为主题,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基本上都和“悲”有关,悲怆、悲伤、悲凄、悲切、悲痛、悲叹、悲郁、悲悼……正所谓“悲秋”。生命短促,人不过如落叶、荻花一般,季节一到就不得不四处飘零。“秋天什么也没留下”,生命“最后的颤抖”已然“完成”,什么也不能留下来。“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所要揭示的,既可能是去“寺院”(在汉语诗歌语境中,这是一处特殊的、屡屡被表现的、富有精神内涵的场所)寻求某种精神慰藉,也可能蕴涵了遁入空门的意念——无论何种可能,都是由时节(生命)之悲所引发的。 
《秋歌》所写的即是这一感发。诗人看起来并没有用任何悲怆的词汇,实在是因为他已知晓这一感发在汉语诗歌语境中乃是自明性的。当诗人摹写下眼前各色衰败之物时,同时也是指向自身的,即蕴涵了诗人对于自我生命以及现实处境的感怀——诗人写作此诗只有大约三十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所以,这一感怀之衍生,也可见出在那一时刻,诗人情感的强烈性。不过,一如诗歌副题所呈示,诗人寻求精神慰藉之所在乃是“暖暖”,而非“寺院”。 
“暖暖”乃是一个兼有多重意蕴的称语:“给暖暖”,既是诗歌所呈送的对象,它本身即具有某种私己的意味——第一、二节的末行均以“暖暖”成行,这应是诗人刻意为之,“暖暖”直接成为倾诉对象出现在诗中,诗歌本身的私己性呈现无遗。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暖”并非那种单独即可构成语义单位的词素,它从来都是和“温暖”“暖和”等共同出现,其意义也不越出此一范围,由此,“暖”直接成为了生命(衰败世界)的亮色。此外,从音节看,“暖暖”为叠词,“暖—暖”,读起来有一种舒缓的效果——印着诗人呈现了衰败的时节和自身的生命境况,诗歌看似意境优雅且松散,实际上充满了紧张的精神内质,这一舒缓本身也应是指向这一精神的,即借此来适度缓解这一紧张。而当诗人说“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时,它最终意味着“衰败—慰藉”这样一次心灵(精神)漫游的完成。 
当然,诗歌是一个“在路上”的东西,它从来都不追求一种“完成”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还可一提的是“十四行”。这样一个源自欧洲的诗歌体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境遇有某种相似:最初来自民间,后经由文人“采录”与大力写作而最终成型;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要求(比如押韵)。它出现在这样一首充满着古典韵味的诗歌中,并不显得突兀,“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这或许提示了“古典”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处境,那就是它已不足以为生活在繁复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全部的精神内涵,它势必需要某些补充——在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当时代不断移进,当精神之困境、生命之感怀不得浮泛——“悲秋”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个体所能凭藉的精神基点到底何在呢?如果过多地沉溺于古典时代就已经反复表达过的精神世界,其价值基点又何在呢? 
这对于书写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选自《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2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练习题
《秋歌——给暖暖》ppt课件4
《秋歌——给暖暖》教案2
《秋歌——给暖暖》ppt课件3
痖弦《秋歌——给暖暖》原文阅读
《秋歌——给暖暖》ppt课件2
《秋歌——给暖暖》ppt课件1
《秋歌——给暖暖》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