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3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1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夹叙夹议的写法
2.学习必较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2.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难点]
1.理解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
2.理解插叙秦始皇修长城的用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内蒙古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大家还记得《敕勒歌》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令人向往。古代的塞外诞生出很多民族:鲜卑人、突厥人、 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相继走上历史舞台的民族,和汉族有过和平的交往,也有过激烈的战争。今天让我们随着翦伯赞的笔触,去寻觅塞外的历史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参加过北伐。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1968年12月18日他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1978年9月平反。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 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节。
四、阅读课文,给字词注音释义:
    迥jiǒng          苑囿yòu       塞⑴sāi(塞子)⑵sài(边塞)⑶sè(堵塞)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乎:显然。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五、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思路:
明确:由乘火车起程进入“古之塞外”说起,依次介绍了古今的塞外景色,大青山南北两边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2.作者通过这一短文,究竟要表现他的什么思想呢?
明确:在原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来概括:“敢于这样做的人(赵武灵王),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3.抽学生读⑴~⑵段,概括这两小段所写内容。
明确:写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4.抽学生读⑶~⑸段,并概括其内容。
明确:写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5.集体朗读⑹~⑺段,概括作者的感受。 
明确:写看法: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6.男生齐读⑻~⑼段,概括作者所见。
明确:写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7.女生齐读⑼~⑿段,概括作者的看法。
明确:写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8.重点分析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明确:兵家必争之地。
(2)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明确: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3)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4)体会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六、划分文章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7):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遗址,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七、比较这篇课文与学过的记游性质的散文,从记叙的角度和记叙的内容两方面看,本文的特色是什么?
    明确:①从记叙的角度看,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访问的角度来记叙见闻,而是从历史学家实地考察和从事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②从记叙的内容看,作者描写了内蒙自然风光和那里的古代遗迹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并融入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和历史评论。
八、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难点突破:
1.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入侵,是“防胡入侵”,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学胡自强”,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两者看起来似乎矛盾,实际上又是统一的,二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修长城并不是为了侵略和掠夺,而是为了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环境,保护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作者认为,这是值得称赞的。“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尤其难能可贵。正是因为二者有着一致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辨证观点,所以作者才把这两件事并列起来,用以赞扬赵武灵王。
2.在赞扬赵武灵王时还提到了秦始皇,有何用意?
明确:写秦始皇主要是用来陪衬赵武灵王的,表现赵武灵王的英名和伟大。同样是修长城,赵武灵王在国家小、条件差的情况下却能顺利完成那样浩大的工程;而秦始皇凭着统一后的全国力量,只是增补旧长城,却弄的民声沸腾,相比之下,更加突出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另外,作者也借此否定了把修长城作为秦始皇一大罪状的观点。
3.文中引用了许多古文献资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证明所记叙的内容;②为文中的议论服务。例如第八段中,写赵武灵王修长城,引用了《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关赵长城的记载,证实了“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从而使结论更加确凿有力。
二、写作特点分析:
1.融游记与史论于一体,夹叙夹议
文章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如: 看到“现在的大青山,草木不多”时,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草木茂盛,多禽兽”的记载。再如:文章指出“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而在争夺时,赵武灵王击败胡人后,在北边国境上筑起一道长城,以堵住胡人进入平原的道路,就援引《史记·匈奴传》的记载,用复述文献的话语,说明了这条长城的起讫点。
2.引用资料和提出见解融为一体
本文在记叙中引用了许多资料,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在运用这些资料时,作者已经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观点中,使二者浑然一体。如: 文章肯定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说他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并引用《战国策·赵策》的记叙,来印证他敢于革新的精神,而最后得出结论“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3.语言生动 
      广阔的塞外: “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秋天的阴     山: “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  阴山南麓的沃野: (勾画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颂扬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敢于革新,说他: “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三、小结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的角度,而是从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它以寻访古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对自然环境、古代遗址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并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全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无比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四、处理课后练习(略)
五、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
                                                  一段最古的长城 
                                游踪      塞外风光----- 广阔、肥沃(1-2)
                                          大青山------  地理状况 自然条件(南北迥异)  (3-4)
                                          阴山南麓----- 战略地位:经济、军事民族关系(5-7)
                                          赵长城遗址----地理位置  遗址情况 登临所见 (8-9)
                                史论      赞扬赵武灵王――英雄,大大的英雄(10-12)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ppt课件1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2
《一段最古的长城》ppt课件1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