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探讨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  《世界遗产目录》  防御  好汉 
答案:长城 
(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2000多年。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对长城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我国这一古迹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但这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3.长城歌曲欣赏。 
《孟姜女》(古代) 
《长城谣》(抗战时期) 
《长城长》(现代) 
选取的歌曲有与长城有关的民间传说,有抗战时期象征民族精神的,还有现代对长城的歌颂的。由此可见“长城”这一题材经久不衰,“长城”永远给人们的思考与启迪,这样拉近了与文章的距离。 
4.名诗连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一环节不但考查了学生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同时也进入文章内容──阴山最古的一段长城。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绵亘(gèn):连绵不断。 
苑囿(yuàn yòu):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民怨沸腾:百姓的怨言很大。 
迥乎不同(jiǒng):显然不一样,形容差别很大。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很闻名。 
采用抢答法。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注重基础的字词的积累。 
2.作者简介 
剪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北大副校长。他运用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历史,为建立我国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做出巨大贡献。十年动乱期间,因遭受迫害,1968年12月含冤去世。 
提前布置让学生在下面搜集相关内容,学生谈不到的教师加以补充。 
3.文章体裁 
历史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的写法灵活,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或议论,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本文将史论与游记相结合,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考证。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3分钟速读全文,画出作者的行踪。 
居庸关──呼和浩特──大青山──大青山南麓──赵长城 
明确: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2.依据行踪,可以将全文划分成三部分,试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7):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及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8~12):对赵长城的考证及对赵武灵王业绩的赞颂。 
速读是一种文章阅读方法,提出目标速读,可以锻炼学生迅速查找的能力。 
学生讨论回答。 
在此理清文章思路。 
3.细节推敲。 
(1)比较大青山南北两麓的地形及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地    形         自然条件 
大青山北麓    波状高原     “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 
大青山南麓    狭长平原     “草木茂盛,多禽兽” (《汉书·匈奴传》)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南麓? 
因为它是战略要地,所以才会引起民族纷争,因此它是修筑长城的背景。 
比较阅读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大青山南麓的重要,引出修建长城的起因。 
(3)作者如何证实自己走访的是赵长城? 
通过《史记匈奴列传》中位置的记载及对长城的高度、用料、建筑方法几方面来考证,证实这一段就是历史上的赵长城──一段最古的长城。这里可以表明作者的访古意图,也可以看到作者治学的严谨。本文实为一篇历史游记的典范。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路。在这一问题中要抓住关键语句点拨。 
四、初步体会主旨 
1.游记中常用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针对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赵武灵王,称赞他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初步明确文章的主旨,对进一步理解内涵作铺垫。 
2.赵武灵王的功绩有几个? 
两个:一是修建了赵长城;二是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将记游与史论相结合的历史游记,前面的记叙为后文的议论打下了基础。 
在此突出历史游记的特点,同时也要学习作者严谨的态度。 
六、作业 
1.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赵武灵王和秦始皇进行对比?赵武灵王的两个功绩说明他有什么精神? 
2.结合课后练习五体会文章用语的准确。 
作业主要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翦伯赞的诗歌导入,让学生概括大意。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大意:赞英雄,叹变迁。 
问:赵武灵王的功绩有几个? 
两个。一是修建了赵长城;二是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由作者相关诗作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引出本课主要授课内容。 
二、主旨探讨 
1.修筑长城,秦始皇功不可没,但作者却认为赵武灵王比秦始皇更值得歌颂,填写下表,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人力物力 修筑规模 民众反映 
秦始皇 七国 连接七国长城 民怨沸腾 
赵武灵王 一国 凭空修建 没有挨骂 

    同样是修筑长城,秦始皇弄得民怨沸腾,而赵武灵王却没有挨骂,这暗示了他在统一思想、组织动员、政治措施等方面做得较好,赵国君臣才能上下齐心,共同完成这一壮举。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赵武灵王的赞美之情。 
2.“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复句? 
这是一个表递进关系的复句,说明了胡服骑射更能体现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对比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3.胡服骑射。 
(1)什么是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二下四年进行军事改革,把原来汉民族的上“衣”下“裳”(“裳”类似裙子)改变为胡服,即上“衣”下“裤”,腰间束带,戴冠着靴。以前汉民族作战都用兵车,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然后交战,这种作战方法在平原地区能发挥作用,但在北方山地同骑马善射的游牧民族作战,就会因笨拙而一筹莫展。因此赵武灵王要求男子都得穿裤子以便练习骑马射箭。 
这个问题可以从书下的注释找到答案,教师要做必要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推行“胡服骑射”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实行胡服骑射?这一功绩为什么比修长城大得多呢? 
这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举措。 
在当时推行这一政策,是在与传统的顽固思想作战,因此赵武灵王可以使措施得以推行,确实是大功一件。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潜在内容。对于这一个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第十二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设计活动:赵武灵王觉得要使国家强大,就得进行改革。他看到胡人的服装非常灵活,于是想先改革服制,但这一提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于是他决定从自身做起,第二天上朝时,他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了…… 
请设想此时大殿上的群臣的表现及赵武灵王的应对。 
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经过。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 
这一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挑战旧制度的不易,进一步领悟主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同时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使本文的主旨所以升华。 
恰当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仔细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3)赵武灵王推行的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个措施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家卫国;胡服骑射是为了吸取他人之长,富国强兵。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而且这两个举措都是在前人没有推行过的前提下进行了,体现了赵武灵王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 
三、主旨延伸 
1.写古的目的是为了论今,就赵武灵王的功绩来说,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示呢? 
赵武灵王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是君王,他不墨守成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敢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受到阻力后,仍然能迎难而上,取得成功,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样,历史才会进步。 
主旨的延伸将知识由课堂拉回到现实,将课内外的内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阅读下面一段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微软公司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司法部门和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有来自内部的人才流失。在过去18个月,多名重量级人物相继离开,包括科技主管南茜·迈福德及领导“发展视窗95”的西尔弗伯格。他们离职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即感到微软已失去活力。 
微软公司之所以难以笼络住人才,就是因为它已失去了活力,如果想有所突破,就应该创新。 
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见解。答案不用固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 
3.设计活动。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自大的兔子因为睡了一觉,输了这场比赛。故事借此讽刺了那些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人。 
请将故事重新创编,赋予它新的含义。 
提示:可以加入现代因素,如尽管兔子为了胜利每天都练习跑步,在比赛时没有敢再小看对手,但乌龟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如汽车)再次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放飞思想,让学生将传统的故事加以创新,赋予它新意。 
四、写作特点小结 
1.语言准确、严谨。 
(1)比较下面三句话中,如果用括号里的词语代替加点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敞”较形象地刻画出视野从窄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出塞外高原空旷辽远的特点。而“打”不能突出塞外高原一望无垠的特点。 
②“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拉)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放)在黄河岸上,沐(晒)着阳光。” 
“拖”、“躺”、“沐”三个词用拟人的手法突出阴山下的原野祥和宁静的特点,括号内的词较生硬,与描写手法不相吻合,与“安闲”等词搭配不当,不能形象地写出景色的优美。 
③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行)驰。 
“奔驰”比“行驰”更能准确地表示出火车行驶的快速及气势。 
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的态度。 
(2)指出下列各句出自何处。 
①“少草木,多大沙。” 
②“草木茂盛,多禽兽。” 
③“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④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第①②③句均出自《汉书·匈奴传》,第④句出自《史记·匈奴列传》。 
这一题目旨在让学生体会其用语的准确。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出现。 
2.夹叙夹议。 
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真实地记录了在游览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请依据下面中的内容,写出是作者的所见还是所感。 
体会作者夹叙夹议的写法。 
五、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预习《长城远眺》。 
附:板书设计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ppt课件1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3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2
《一段最古的长城》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