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读碑》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27


《读碑》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雄伟:雄壮而伟大。
瞻zhān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凝níng滞zhŒ:停止流动。
怦pēng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wēi逶yí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缔dì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
(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
【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
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
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 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3.统领下文。 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 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 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 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 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 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读碑》课堂实录
刘成章《读碑》ppt课件3
刘成章《读碑》ppt课件2
《读碑》教案4
《读碑》教案3
《读碑》教案辅助资料
《读碑》说课稿
《读碑》教学反思
刘成章《读碑》原文阅读
鄂教版《读碑》教案2
《读碑》同步练习2
《读碑》ppt课件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碑》教案及练习
《读碑》同步练习
《读碑》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