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7-23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皑ái皑ái:形容霜雪洁白。
驰骋chěng:(骑马)奔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2、相关知识:
题目解说:
《界碑》:以“界碑”为题有双重含义:实指的是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那十二块界碑,虚指的是守卫边陲的边防战士们。作者在标题中明确流露出对边防战士的崇敬与赞美。
《小巷》:以“小巷”为题,即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又含有一定的寓意。小巷是潮湿阴暗的,也许是盲人们以往的心境的象征。然而时代的改变,盲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小巷的环境,灯的出现,不仅是现实环境的改变,它还代表着盲人们的心态的改变。窄窄的小巷成了他们走向光明生活的路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界碑》
这篇小说的人物和事件都极为简单:一个边防站长在一次界碑巡查中的一个场景。小说的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一个平凡的军人承担着对于祖国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的标题就提示了这一点,刻有“中国”二字的界碑就是祖国的缩影。
《小巷》
这篇小说写了一条“窄窄的小巷”的变化:由黑暗变得光明,由被人遗忘变得人来人往;实际是写住在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这群瞎子在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焕发了自己生命的光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文章脉络
《界碑》:
小说起笔就是“12块长满苔藓的界碑”。“长满苔藓”暗示时间的悠久,“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表明空间的辽阔。在这样的时空背景和冰雪覆盖的艰苦环境中,“他”出现了,皑皑白雪映衬着“他”久经沧桑的面容和磨损的领章、泛白的军装“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平凡的军人,正在完成一项普通的任务——每年踏查一次界碑。
人是平凡的,任务是普通的,但他的精神是崇高的。“走过了二十几载”,还不知要走多少春秋,他年复一年的留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长”。没有对祖国深挚的爱、没有对人民强烈的责任心,“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
人是平凡的,任务是普通的,但他的责任是重大的。他扒开积雪,拂掉冰屑,让界碑显出两个大字:“中国”。他向界碑、向祖国敬礼,他在《踏查日志》上记下日期。这一切都是那样庄严,那样郑重。眼前是冰峰雪岭,身后是雪岭冰峰,更有那雪山之后的歌声、牧场、羊群……这就是祖国。
小说的结尾是红得悲壮的晚霞映照着日渐衰老的身影和无穷无尽的路途,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和想象。
《小巷》:
小说先极力描绘小巷和住在小巷里的瞎子们的与世隔绝。小巷潮湿、阴暗,荒草漫生;瞎子们手拄竹棍,无声无息,“似乎是绝缘体”。接着笔锋一转,小巷口拥满了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小巷,小巷变得灯火通明,草也踏下去了。这群瞎子变得十分神奇,成了治病救人,让人们恢复健康的“修理师”,由默默无闻变得名扬整个城市。
小说后半部中日夜亮着的灯光和瞎子们与病人一番对话是饶有深意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写作方法
1.各具特色的环境描写
《界碑》描写的是冰峰雪岭的自然环境,莽莽苍苍,广阔无垠。《小巷》描写的是小巷的社会环境,阴暗、冷落。环境气氛不同,却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绵长陡峭的雪山、稀薄冷凝的空气,极为艰苦的环境,突出了边防军人强毅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黑暗、冷落的小巷,烘托了被人遗忘的瞎子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2.简洁、生动的人物刻画
《界碑》中没有一句人物对话,只有心理、动作描写:“他背伏石头,……心,却在驰骋……”,“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显出两个大字——‘中国’,映耀着蓝天和白云。”,“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庄严地敬个军礼。”这些无声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边防军人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巷》中瞎子们与病人的对话十分简短却寓意深长,展现了瞎子们高尚的思想境界。
3.凝练、隽永的语言
两篇小小说字数很少,语言十分凝练。寥寥几笔,一个满面风霜的老战土,一群默默奉献的残疾人就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两篇小说的语言都富有感染力:“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读到这里,人们心里油然而生敬意。“日日夜夜,病患者从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这样的语言韵味十足,留给人无限的想象。
四、问题探究
1.两篇小小说中的人物有何共同点?
这两篇小小说的环境和人物迥然而异,却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长和一群被人们久久遗忘了的瞎子。然而,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他们的人格是伟大的。他们在为国家,为社会尽责的同时,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两篇小小悦的主人公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发?
本单元把这两篇小说放在最后,使我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到感性教育,从宏观的层面落实到具体而微的微观层面。“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可在每个人平凡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体现。我们还可从自己身边发现大量这样的凡人小事,他们是普通人,做的也不是大事业,但他们的工作与国家、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
【练习解答】
第一题:《界碑》赞颂边防军人含辛茹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小巷》赞颂了一群盲人用心灵的眼睛关爱别人,引导别人,鼓舞别人走进生活,不断前进的精神境界。
第二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像边防站长一样,不畏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边防站长早日调回内地,和大家一样享受幸福的生活。《题记》中用‘但愿”一词也从侧面表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第三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瞎子们成立盲人按摩所,不只是为病人解除痛苦,更是点燃起病患者生活的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充满信心地前进。
第四题:1.以壮烈的景物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以绚丽的背景衬托边防军人高大的英雄形象。
2.小巷的灯光,也就是瞎子们的美好心灵,给病患者以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充满勇气地投入新的生活。
【类文品读】
小丑
[俄罗斯]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他的耳里,说他到处被公认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
他在街上碰见一个熟人——接着,那熟人夸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了——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即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你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早已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我的朋友某君真是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东西!他抢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人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
“你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一个坏透顶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的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权威的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1.文中的“小丑”开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来又成了什么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写“小丑”对三个“熟人”说话时都是“提高声音说道”,小丑为什么要“提高”声音?
3.为什么人们一听到小丑的说法就感到吃惊?
4.人们宁可相信小丑的说法,也不相信自己的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5.小丑对权威的态度是否可取?你认为应当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
6.谈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你认为作者对“小丑”的态度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1.“小丑”开始被公认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后来却成了“天才”,“权威”。 2.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 3.因为他们害怕被看成是落后的人。 4.说明人们缺少一种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5.不可取。对待权威,我们应不盲目批判也不盲目跟从。 6.含蓄地告诉人们,要敢于同错误的观点、错误的人和事做斗争。 7.讽刺、批判)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学案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2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ppt课件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同步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