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风筝》教学案例
作者:黄日成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7-11


《风筝》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合作探究-----品味语句,渗透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的好学生,所以认识大家很高兴,我很愿意和大家共度这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同学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评:以上为导入的第一部分,师用鼓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你们放风筝时有哪些感受?(多媒体展示放风筝的图片,引生入境)
生1:风筝飞得越高我的心情越愉快。
生2:风筝飞得越高把我不愉快的心情带得越远。
生3: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自由。
师:大家谈得真好,你们不仅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鲁迅先生吧?请大家再了解详细些。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者顺序不能颠倒,他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用的笔名,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师:《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评:新课标提到,在阅读方面,要求了解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及文学常识,这快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 。在这一点,我在授课过程中落实的比较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生听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想找个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哪一自然段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生1:第三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当我知道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2:第五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让我感悟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生3:第四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读了这段让我想起了爸爸摔我玩具的那一幕,当时我很气愤,受了满肚子的委屈,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哪个同学来填一下空。
指一名生填空
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我的心只得(              )
师:填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迅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1: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师:“惊呼”、“跳跃”能表现小弟弟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1: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
师:说得非常好。“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师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
生交流解答
师补充总结: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生1:动词有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
生2: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
师:你能把这些动作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评:这一处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我对风筝的厌恶有多深。】
师: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生齐答:绝望的站在那里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 他多么想让自己做的蝴蝶风筝能在空中翱翔啊!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落后的观念彻底泯灭掉了。弟弟内心有多么绝望,哥哥却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的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那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生: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看来少年鲁迅的确犯了错误,君子知错就改,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生:鲁迅想到的方法有:一是送他风筝,二是讨他的宽恕。他是讨弟弟的宽恕,结果弟弟全然忘却。
师:“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
师:这个想法很了不起!哥哥认为幼时的行为有愧于弟弟而感到悲哀,弟弟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是啊,亲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文字一起放声朗读一遍。(展示亲情图片,生齐读亲情文字)
师: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提示:“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1、2节,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生: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看见风筝,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那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师:你表达的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你能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指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长幼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用得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3节的“嫌恶”一词,它表明我对风筝极端的仇视 。
生2:我喜欢描写哥哥摔风筝的句子,它形象地写出了哥哥对风筝的厌恶。
生3:我喜欢第5节的“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遍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这句话用比喻的修情十分沉重。 
师:你们很会读书。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1:知错就改的精神。
生2:自我反省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
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很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遇合。
师:“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生相互交流)
生1:我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他们不让我们上网是怕我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误入歧途,他们是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生2:我认为游戏不是不可玩,我们要完些好的游戏。
生3:我认为玩游戏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
师:谈得真好,都可以当评论家了。
【评:充分拓展课堂知识的外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师:《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自己放在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并多给学生以鼓励。从完成的目标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是比较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主观的能动性。我想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上课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二、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全无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训导式教学,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三、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得到精神的熏陶,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老师忽略了的。当然,本堂课并非绝无瑕疵。课堂上忽略了阅读能力地培养,本节课虽有听录音默读,自由朗读等,但形式和分量仍显不足。因此,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因阅读不够而缺乏对文本的熟悉。透过课堂的表面繁荣,可滤出不少的“滥竽充数”者。另外,在对学生答问后的评价较单一,在课堂上引导、调空能力方面还有些问题。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风筝》教案23
《风筝》ppt课件(48页)
《纸船和风筝》同步练习2
《纸船和风筝》基础训练
《纸船和风筝》基础练习
二年级上《纸船和风筝》知识点
《理想的风筝》练习题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7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6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5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4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纸船和风筝》同步练习
《纸船和风筝》练习题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放风筝》教案3
《放风筝》教学设计2
《放风筝》教案1
《风筝》ppt课件(45页)2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2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3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2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1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风筝》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皮皮鲁的风筝》ppt课件2
《皮皮鲁的风筝》ppt课件1
三年级上《风筝》说课稿2
三年级上《风筝》教案3
三年级上《风筝》教学设计2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2
《理想的风筝》课堂实录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5
《理想的风筝》教案4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2
《理想的风筝》教案1
《皮皮鲁的风筝》教案1
《风筝》ppt课件(19页)2
《风筝》教案2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