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2
作者:肉丝炒面面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21


会员:肉丝炒面面 友情提供
 
 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李建辉
过程
一 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
(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
(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 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
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
(明确:可以概括为:一 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
(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
(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
(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 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三 自读《丈人》,思考讨论如下:
1 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明确: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2 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3 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四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 讨论课后练习,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答: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思考·探究二 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练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4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10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学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9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8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课件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7
《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步练习(教师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6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5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2)
《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步练习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3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4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3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2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