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27 |
教学内容:说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发展,从而认识科学发展无止境的规律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数学的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数的发展,领会一种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科学家笔下的数何以有如此魅力。
教学方法
问答式、讨论式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数字儿歌导入
二、认知与领悟
1、步骤一:分两大组,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效信息。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⑴文中介绍了哪些数?按其出现的先后一一指出,然后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大括号的形式标示出来。
⑵画出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复平面,并口头作出说明。
步骤二:各选一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⑴(思路图略)
(引导学生说明:数由自然数开始,然后为了解决小数减大数的困难和计数的需要,引进了负数和零,继而又有了分数,有了无理数,这以后又创造了虚数,出现了复数……)
⑵(复平面图略)
(引导学生说明:这个复平面上的水平直线是实数轴,负数正数分列左右,零居中央;与之相垂直的是虚数轴,它上面的点则是虚数;而复平面上的其余任何的点则为复数。)
2、从上面的思路图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按照人类对数的认识过程组织全文的,是逻辑顺序。
3、从数的不断被人类认识的过程看,你觉得科学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讨论后明确“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又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讨论后明确“科学发展需要的精神”: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科学就是要有一种“想入非非”“无中生有”的精神。正是带着这种精神,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引领人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三、鉴赏与探究
(一)鉴赏:
由以上的讨论可见数是奇妙的,但数也是美丽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沈致远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笔下数并非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相反,充满乐趣,富于美感。那么,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去表现数学的美的呢?
讨论后明确:举例,比喻,作比较
2、学生齐读文中的两首诗
3、选择你认为最能表现“数”的美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探究
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讨论后明确: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板书:生活存在美/热爱能发现美/修养能感悟美
教师补充小结:人们常把数学与计算机、围棋或理化相提并论,但专家指出,与数学最接近的学科很可能是音乐与诗歌,爱因斯坦就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诗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自己就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电磁学泰斗麦克斯韦就喜欢写诗,他的方程组就是一首伟大的诗。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就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我国最优秀的水利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先生还是一位诗人。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都是作诗的好手。科学是美丽的,更因为科学家们有一颗能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
教学内容:说数
教学目标:
学会去发现并表现数学中的美;学会运用数学语言使我们的思想表达更加清晰、生动。
重点、难点:
让学生去发现数的美并学着去表现这种美。
教学方法
问答式、讨论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拓展与应用
1、说出你所知道的带有“数”的诗,并说说诗中“数”的使用的妙处。
2、说出用“数”表达的熟语,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
3、生活中运用“数”的实例,比如163、黄金分割等等。
4、选择一个数字或者是数学符号,依照作者的样子作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他的认识,表达数学的美
示例:
≈(约等于)
你是一泓清水
在微风的吹拂下
开了涟漪
这细微的涟漪里
映照的却是横无际涯的海洋
你是双飞的乳燕
在湛蓝的天空里
舒展着翅膀
在这单薄的翅膀上
装载的却是寥廓无垠的苍穹
三、总结
四、练习:完成第二课堂相关练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