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粤教版《论“雅而不高”》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5-31


 

【粤教版】《论雅而不高》教案   
  高二语文论雅而不高 粤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论“雅而不高”》  
  学习目的:  
  1. 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 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 难点:理解文意。  
  学习步骤:  
  1、写作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重点字词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各尽其用:都有各自的用途。  
  口无遮拦:说话毫无顾忌。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这里指修养欠缺。捉襟,整理衣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矫,把弯的变直。揉,把直的变弯。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  
  匮乏:(物质或精神)缺乏。  
  <文脉梳理>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全文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但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写进文中。  
  2、内容导读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高雅”的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  
  作者先指出历来“高雅”与低俗的关系是不可分解的,提出论题。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古人对“高雅”的理解很深刻。“赏莲”须讲究色、香、姿、韵。古人尤重“韵”,即指莲的风度、品德、特性。古人认为“不谙莲韵,难入高雅境界。”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谓之为花之君子”,而成为咏莲之绝唱。古琴形态古朴,琴声优雅,古人以此怀古吟志,陶冶情操,在清风月朗之夜,燃一炉好香,操一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曲是古人们高雅的享受,就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若能领略这古老的琴韵亦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  
  高雅气质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言行举止,一举手一投足,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高雅的品质。  
  接着用一“但”字一转,“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重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但看生活现状”一个分句,我们应该知道,作者不是从历史的角度,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论述问题。“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这是一个承上启下句,把后面的内容也交待了。  
  第二部分(第2-6段),摆出实证,解决上一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即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的问题。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单独一行,揭示将要说的内容,干脆、利索。“实证”即事实论证。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就要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教学设计>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作者深谙此道,用八个字点明下面是事实,请大家相信,请大家注意。  
  下面是分条列举,分条分析。  
  第一条是“硬与软‘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不太理解其包含的内容,作者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的。通过下面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先摆出一些社会现象,是对比着举出的。“雅”的是超市自选,“雅”的是封闭式空调车,“雅”的是公寓楼单元房,“雅”的是出行乘自家轿车。“不雅”的是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不雅”的是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不雅”的是公寓楼内,大吼大叫;“不雅”的是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在这里“雅”与“高”分离了,作者用一简短的话分析其实质: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  
  第二条是“表与里‘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还是不太理解,作者仍是用的比喻。和第一条不同的是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了“两张皮”的意思:“并非不雅,但雅在浅表,或谓浮雅。”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接着摆现象: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雅兴高歌,却出粗口。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归纳起来,就是“雅而不高”,就是人们的修养、素质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什么原因呢?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名联,出于明代才人解缙之口。解缙(1369-1415),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学者、文学家,因年少颖异,颇受朱元璋器重。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初冬的一天,在南京举行的某朝臣的寿宴上,不学无术、骄悍跋扈的锦衣卫帅纪纲也假充文雅,胡诌对联,引得刚正耿直的著名才子解缙不满,他走到纪纲面前说:“解某不才,也出一联向大人请教。”说罢便念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纪纲想了半天始终续不上下联。解缙便笑道:“我看大人是懒得对,我还是来续下联吧。”接着就把下联念出来了。话音一落,顿时满堂哄笑。  
  课文选用这副对联来给这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这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缺少文化底蕴却又自以为是的人。  
  这两点论述,思路是差不多的。先是摆出现象,接着揭出实质,探究原因。内容对举,语言简炼。  
  看到这一段的论述,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教学设计>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主观主义态度”的一段文字,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分析,在论述结构上与本文对比,看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教学设计>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雅而不高”》教案5
《论“雅而不高”》教案4
《论“雅而不高”》学案
《论“雅而不高”》同步练习
李景阳《论“雅而不高”》原文阅读
《论“雅而不高”》教案3
《论“雅而不高”》ppt课件4
《论“雅而不高”》ppt课件3
《论“雅而不高”》ppt课件2
《论“雅而不高”》教案1
《论“雅而不高”》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