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下 >>课文练习 >>
《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同步练习(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02


语文 诉肺腑  宝玉挨打  香菱学诗  抄检大观园 同步训练题二
  【同步训练二】
  1.下列作品、作者和时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杜甫—唐朝    B.《石灰吟》—于谦—明朝
  C.《雨霖铃》—柳永—南宋    D.《扬州慢》—杜牧—晚唐
  2.下列句子其所属作家、作品说明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刘禹锡《夜雨寄北》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清平乐》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高适《逢入京使》
  3.下列古人自叙“苦吟”的诗句,其作者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②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送无可上人》自注)
  ③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
  A.杜甫  卢延让  贾岛    B.杜甫  贾岛  卢延让
  C.贾岛  卢延让  杜甫    D.卢延  让贾  岛杜甫
  4.下列作品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京赋》——左思      B.《三都赋》——张衡
  C.《江赋》——庾信       D.《洛神赋》——曹植
  5.下列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元章倒枝画梅       ②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③梦想西湖处士家       ④苏仙仙去余诗鬼
  A.王维 王冕  林逋 苏轼  B.王冕 王维  林逋  苏轼
  C.王冕 孟浩然 苏轼 苏辙  D.王维 王之涣 王安石 苏辙
  6.下面是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现依照原诗改写,请指出改写内容与原诗意境不符的一项(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A.繁茂的大树,投下了稠密的树阴,夏天显得时间长了。
  B.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楼房、亭台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C.水晶帘被微风吹动,看到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D.这时候,满架蔷薇的院子里到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7.我国古代美丽动人的四大民间传说为( )
  A.孔雀东南飞 木兰从军 窦娥冤     天仙配
  B.孔雀东南飞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窦娥冤
  C.天仙配   牛郎织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D.牛郎织女  天仙配  白蛇传     窦娥冤
  8.对下面这首词的词牌、作者、风格判断正确的是(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卜算子—陆游—婉约     B.西江月—李清照—婉约
  C.南乡子—辛弃疾—豪放    D.水调歌头—苏轼—豪放
  阅读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完成9、10题。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与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一个“又”字情意骤然凝重,不仅显示时光流逝迅速,更显出别后境况萧索。
  B.颔联近于直陈心曲,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和苦闷。“世事茫茫”指国家的前途,也指个人的前途。
  C.颈联的意思是,年老多病总想回归故里,自己管辖地区的百姓外出逃荒,自己因微薄的俸禄无法接济他们而常感惭愧。
  D.尾联的意思是,听说你们要来探望,我常登上西楼,凭高眺望,默默伫候,一待数月。
  10.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叙别开头,次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末联以感激好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B.这首诗押平声韵,韵脚是“年”、“眠”、“钱”、“圆”,中间两联对仗工稳,“粘”“对”符合规则,是一首七言律诗。
  C.全诗简朴散淡中见意蕴丰厚,苏轼主张“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与此是一个意思。
  D.诗的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比衬,景美情欢;次联以情叹景,是伤心人看春色,情伤而景无光。
  阅读李清照《渔家傲》一词,完成11、12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11.对这一首词的解释,哪一项有错误?( )
  A.开头两句是说,在云天相接的空中,弥漫着一片晨雾,银河将转向黎明,好像有无数的船人在河上飞驶。
  B.“我报路长嗟日暮”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词人想到人间道路漫长无涯,想到自己桑榆晚景,内心十分悲凉。
  C.“学诗漫有惊人句”由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化用而来。
  D.“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语意,表示自己希望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
  1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者通过记梦展开丰富想像,抒发自己徒有才学、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B.上片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一个奇特的梦境,并虚设天帝的问讯以引起下文,下片以对答的形式表明词人奋力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
  C.这首词押仄声韵,读起来铿锵有力,好似唱苏轼的“大江东去”。
  D.全词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完全突破了词人婉约风格。
  13.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何时了”是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东风”即指春风,写出“小楼”主人对东风的留恋,抒发了词人怀念昨天的一丝喜悦之情和热烈情绪。
  C.“愁”字概括了词人万千感慨,在词人看来这“愁”如同春天的江水,滔滔水流永无止境。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词尽而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深。
  文段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
  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3.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4.“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之中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C.“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其中的诗即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D.《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远不如他们所依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
  E.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文段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光明自东方来
  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激烈的竞争带来崇金拜物,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们惊呼:出路何在?哲学家回答:“光明来自东方。”英国学者凯恩的话可作为注解:也许儒家思想在促进工业和现代化方面要比西方文化更有价值。
  “吸取孔子的智慧”,“光明来自东方”,现代科学的巨子们,为了21世纪的文明发出呼吁,反映了现代工业化国家,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而精神生活衰落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危机,说明了儒家文明的精华部分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闪烁着光芒。
  儒家是十分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儒家所提倡的精神生活的许多具体内容是不可取的,但他们重视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克服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泛滥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的思想是有借鉴意义的。例如:  (a)  “奢则不逊,俭则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李商隐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
    (b)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在儒家文化陶冶下形成的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理想高于生命的境界的生动概括。
  还应看到,儒家的有些代表人物,已在不同程度上把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看作道理的基础。荀况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而不克其好义也”。
  如果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重视智力开发,走的是“智力路线”,那么中国古代的学术的正宗儒家,更重视的是“贤人路线”,他们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  (c)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尽管不少学者认为,儒家重德轻智的思想,曾起过阻碍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大家都承认经过积极的社会功效,即这种思想传统与我国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不无关系。当然,儒家的先哲们也还是认识到智育的重要,看到智育对德育的能动作用的。“智者利仁”、“智者,德之师也”,即是这方面的名言。
  反映孔子言行的《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伦理学著作。以后从孟子、荀子、董仲舒直到近代许多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学者,都把自己的毕生精神倾注在社会伦理的研究上,以至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富于伦理研究传统的国家,一个伦理道德观念最为深厚的国家。尽管其中的愚昧与保守的成分是深刻而严重的,但也有其可供吸取的因素。例如:
  孔子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的格言是:“满招损,谦受益。”
  子思认为:“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之诚之为贵。”
  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善恶之心,非人也。”
  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自己每天自省的三项内容。
  后继者把这些思想继承光大。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儒家文化的精华推向巅峰。
  相对于内容来讲,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些具体方法,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的也许更多些,例如:
  提倡从我作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倡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提倡多闻、多见、博学。“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  生活在20世纪,将要跨进21世纪的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东方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1.引用文中的原话(个别字词可作调整)揭示“光明自东方来”这个呼吁所产生的背景的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给文中(a)(b)(c)三处填上恰当的总起句(每处6—10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列举的各个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4.文中(d)中的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既有历史时代的局限 ②有的甚至可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思想胚芽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④也有可供继承的因素 ⑤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⑥有其愚昧和保守的成分
  A.⑤①④⑥②③     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③①⑥④②     D.③①⑥④②⑤
  5.找出文中比较集中地体现本文论点的语句,分别写出它们前后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劝君唱唱《半半歌》
  有个叫李密庵的人写了一首《半半歌》,极富想像地表达了寻常人的理想生活。后几句最为美妙,是这样写的:“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颠翻,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甘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歌中句句有“半”字,故为《半半歌》。在低吟轻唱、细细品味中,无尽的意趣便油然而生。“半半”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均衡之势,是不左不右的适中境界,是极具深刻意蕴的哲学之度,是阴阳统一的博大宇宙!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过犹不及,临及顶点,怕也是只有下坡路可走了。生活中那些一生都马不停蹄、郑重前行的人固然可敬,但能适时驻足歇息并懂得欣赏周遭景色的人,不仅可敬,而且越发可爱。如今有许多人被时所役,为大红大紫为披金垂银而奔走经营。可实际上,那金银红紫的生活又怎抵那半丰半俭的生活取之轻松、享之泰然呢?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甲)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人与世无争,消隐遁世。尘世永远是惟一的天堂。提倡心想“半半”是要人少一分盲从,多一分醒悟;少一分攀比,多一分努力;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患得患失,多一分豁达坦然。如此便可以“退出牛角尖,抬头看天外”了。你看那是多蓝的天啊!
  齐白石有“不似为欺世,太似见媚俗”之说,那是艺术中的“半半”。老子的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则是生活中的“半半”。“半半”是艺术,“半半”是哲学,它是艺术中的含蓄,是哲学中的适度。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类实在应该懂得这个“半半”中的哲理,应该知道生活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我们引颈前瞻,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道理也都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纯粹,它们大都落在两极之间的灰蒙地段。人本身其实也是半半的对立统一。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正因为不可能通体发光,完美到连一丝一毫的瑕疵都没有,所以人才会是人。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人类永远不会尽真、尽善、尽美。但人类注定是要进步的,然而人类的进步只有“________”(乙)“________”(丙)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若急功近利,临末了也只能是欲速不达,甚至还会向后跳跃,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少吗?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半半”的哲理,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人类是不是会减少许多错误与损失以及感情与生命的浪费呢?像那些诸如妒恨与倾轧、惟利是图与谋财害命之举是不是也会离开我们越来越远呢?
  遗憾的是,《半半歌》的最后一句,“会占便宜只半”却俗腔唱走了调,这倒很讽刺地成了《半半歌》的“半半”了。
  1.第一段中,作者说“半半”是极具深刻意蕴的哲学之度,作者认为这“度”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第二段中,作者写道:“能适时驻足歇息并懂得欣赏周遭景色的人,不仅可敬,而且越发可爱。”其中“可爱”之处指什么?用文中语句稍加组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丙三处引号中,应填人的《半半歌》中的诗句或词语是
  答: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4.第二段中最后一句是“那是多么蓝的天啊!”从文中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懂得: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B.人类的前行,不能甘冒风险,而必须脚踏实地,慢而不止。
  C.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不是是非分明的,而是亦是亦非,半对半错的。
  D.人类永远不会达到真、善、美的极致是因为人类始终都会犯错误。
  E.最后一段是点题之笔,总结全文,同时也指出了“半半”的不足之处。
  文段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读一副诗联有感
  从今年《中流》第一期上读到著名诗人魏巍的一副诗联:天地有正气,江山无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唐人李商隐的名句,传唱千年,至今不衰。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令人拍案叫绝。魏巍则再一次“反其意而用之”,又创造出一个新的境界。此诗联初看也许令人难以体悟。其实这是小学课本中就有过的常识,只是我们囿于日常生活见闻和代代传的思维定势,不愿仔细去想罢了。正如毛泽东诗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有着科学的精确性,但我们平时并未想到。魏巍的“江山无夕阳”,也有其科学性,只是我们平时未曾想到,一经诗人点出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们有幸做地球人,才有幸欣赏到朝阳跃出海面冉冉上升的宏伟奇观,欣赏到黄河落日、水天一色、长空大野、金沙灿烂的辉煌景象,但我们也受到地球人的局限,每天只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能看到太阳,而不能欣赏到太阳的永恒运行。太阳本身确实是并无“朝阳”、“夕阳”之别的,而是永远“如日中天”。无论“朝阳”或“夕阳”,都是地球人的主观印象而已,“江山无夕阳”才是科学的真谛。当然“江山无夕阳”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________。因此我们认为魏巍的这副诗联,必然极大地鼓舞我们发扬天地之正气,为着崇高的信念而永远不懈地奋斗!
  “反其意而用之”并不是对原著加以简单的否定,而是作者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翻出新意,从而令人耳目一新。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根据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成为千古绝唱。当然,“反其意而用之”也有“反”得不如原著好的。王藉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成境界。王安“反”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就显得有点弄巧成拙,说明他并无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据此看来,欲有“高致”,仅仅能“入”而不能“出”,是不行的。不仅对宇宙人生是如此,对前人的作品也没有水平去“反其意而用之”。当然,从众多“反其意而用之”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世界观在起着主宰作用。这一点,王国维也没有看到。
  1.作者说:“此诗联初看也许令人难以体悟。其实这是小学课本中就有过的常识。”请根据文意用概括的语言,把这一“常识”表述出来。
  答:这一常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2.作者说:“当然‘江山无夕阳’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根据文意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并要求该句填入文中画线处后上下文意连贯。
  答:“这个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36个字)
  3.作者说:“‘反其意而用之’并不是对原著加以简单的否定,而是作者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翻出新意。”请以朱自清反其意而用李商隐名句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朱自清诗联“令人拍案叫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0个字)
  4.统观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阐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若干项是____________
  A.“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毛泽东同志反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意而写出的科学精确性的名句。
  B.魏巍的诗联,虽然与文中所引的李商隐名句无直接关系,但是二者仍存在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
  C.毛泽东同志根据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而创作的《卜算子·咏梅》词是正确的世界观起主宰作用的范例。
  D.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只有对宇宙人生“出乎其外”才能有“高致”,才能对前人的作品真正做到“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从而令人耳目一新。
  E.作者对引用的王国维的话,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并指明造成其不足的原因是他受到了自己的世界观的局限,未看到世界观的主宰作用。
  文段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经谈到了,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曾谈到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奥秘的四种意义。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义性的问题。②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分之一,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义,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 。③英国著名文学评批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03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暖昧的七种类型》。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恩普逊从作者方面、读者方面以及作者和读者两方面,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举了许多诗例加以具体分析。这部著作曾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④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的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这四首诗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陶渊明《饮洒》(结庐在人境),杜甫《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黄庭坚《登快阁》。这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篇专论。可惜朱先生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这方面仍无进展。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这项研究是文学史、文艺理论、训诂学、语义学共同的课题。文学既然为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开不语义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这是必须加以说明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把基础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具体分析上,要科学地总结古代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借鉴国外的语义学成果,建立我们民族的诗歌美学、语义学理论。
  1.第一自然段可分成四个小层次,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思路,把四个小层分为两部分。
  ① ② ③ ④
  2.第一自然段 里,应填写短语,下面哪几项填入较恰当?(只写字母即可)
  A.揭示了诗歌多义性的问题    B.触及到艺术鉴赏的本质了
  C.与诗歌多义性问题有关联了   D.与语义学的建立有关联了
  E.涉及到语义学的建立了     F.涉及到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答:填入____________最恰当。
  3.第一自然段末句说到“在这方面”,指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5个字,注意语句的准确、连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不少篇幅谈恩普逊的研究,但第二自然段却说“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许多篇幅谈恩普逊?(注意语句的准确、连贯)
  答:作者说恩普逊的研究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谈恩普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个表现,是经常借助诗意盎然的词语来表现丰富韵味的感情。下面从两首诗中摘出部分词语,哪几项最能表现丰富的韵味或感情?
  (1)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A.板桥  B.消息  C.岐王  D.崔九堂前  E.落花时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轻轻照耀
朱 浩
  冬日早晨,醒来时候被窝里还是暖洋洋的。这一刻房间里静得出奇。忽然,水汽蒙蒙的窗上出现一个影子,很快,我辨出那是一只停在窗台上的鸽子,正漫漫地拍打着翅膀,而冬日的阳光把这一组连续的动作映在窗上,这种感觉很有点像是皮影戏。我一直在寂静中躺着,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曾不解陶渊明何以能以如此轻松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为后人视作宝贵财富的东西。不管如何,这首《饮酒》诗充满在夕阳西下、大自然宁静和谐的气氛中,对自由和欢乐的感悟。
  从来,我都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让阳光正好能落在我盖着的毯子上。几天前,我照例躺在床上,当我顺手从床头一大叠灰尘覆蒙的书中再次发现陶渊明时,一只极小的、淡黄色的蜘蛛从这位古人的诗集里很快地爬出来,并且在我的手上显得不知所措地左冲右突。我帮它回到了地板上,它在我手臂上飞快爬行时,皮肤上那痒酥酥的感觉,委实让我觉得一阵喜悦。
  几年来,我一直属于书籍间,想探寻中国艺术直到东方艺术的精神实质。而我却从来没有发现,这种精神的所在原来竟离我如此之近。它是活生生的,那样自然而令人欣慰;它是那样不易发现,却又在无意间,在瞬间让你领悟了。这便是那只从陶渊明诗集中爬出来的小蜘蛛给予我的启示,说到底,那便是对一切生命的感悟。
  因此我想到了我一个年迈的远亲。年轻时他经过商,而且据说相当成功。而现在整天除了忙于照料满满一阳台的花草,一只芙蓉鸟,在余下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可以说显得十分幼拙的旧体诗。他乐在其中,亲手用毛笔工整地抄录好,并且装订成册。而当这些诗转我手中时,他却已寿终正寝。据说他去世的那天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坐在躺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他已过世。
  我曾见一张白石老人的画,那空空的画面上三尾栩栩如生的虾,让我感到生命恬静的欢乐。有一段时间,每次看到那幅画,都一样的打动,并不异于本文开头时所述的那窗上的鸽影。
(选自《散文》92年第3期,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末句写道:“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①对鸽子的描写,最能体现“一丝”喜悦的词语是哪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6字)
  ②为什么“我”看到这只鸽子,心中会“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2.第二段引用陶渊明《饮酒》诗并加以评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3.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对生命怎样的看法?试用自己的话分两点表述。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A.以“欢乐”作为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B.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洋溢着一种既欢乐又恬静、和谐的气氛。
  C.作者认为,所有艺术的精神实质,就是人类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与理解。
  D.本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欢乐愉悦而又激昂奋发是这首歌的主旋律。
  E.文中以陶渊明与年迈远亲作对比,表达了一种勇于面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F.冬日阳光、窗外鸽影与垂暮老人,组合成了一种“夕阳好近黄昏”的意境。
  参考答案
  【同步训练二】
  1.B 2.A 3.B 4.D 5.B 6.C 7.C 8.C 9.C 10.D 11.B 12.A 13.B
  文段一:
  1.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纯正的”换成“高雅的”亦可)
  2.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地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或说“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3.对故事后面的情趣及表现它的艺术本领(或说“对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和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的了解和喜好。
  4.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5.B D
  文段二:
  1.现代工业化国家,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而精神生活衰落给社会带来深刻危机。
  2.A提倡勤劳俭朴;B提倡为理想献身;C主张把“德行”放在首位。
  3.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范仲淹、顾炎武。
  4.C
  5.由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
  文段三:
  1.不似为欺世,太似见媚俗;为而不争
  2.少一分盲从、攀比、计较、患得患失,多一分醒悟、努力、包容、豁达坦然
  3.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半帆张扇;马放半缰
  4.减少许多错误与损失以及感情与生命的浪费,使妒恨、倾轧、惟利是图、谋财害命远离我们的美好社会。
  5.A D
  文段四:
  1.太阳在宇宙中永恒运行,本无朝阳、夕阳之别
  2.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将永远如日中天,决不会有如日薄西山那样的“黄昏”之时
  3.李诗以转瞬即逝的夕阳,象征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唐王朝的衰落),抒发了一种惆帐忧郁、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朱联却一反李诗低沉的基调,创造出一个乐观积极的意境
  4.A D E
  文段五:
  1.①\②③④ 2.C F
  3.对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研究
  4.第一,语义分析不能代替诗歌多义性研究;第二,“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目的是说明外国文学可借鉴。
  5.A E
  文段六:
  1.①拍打着翅膀 ②它让作者感到了生命恬静的欢乐。(可从文章末段找到答案)
  2.为下文点明“对一切生命的感悟”作铺垫(答“为下文写‘我’感到生命恬静的欢乐作铺垫”也对。)
  3.(1)生命中充满着欢乐 (2)应以恬静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4.A BC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七则练习题精选
《语言与文学》同步练习2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习题练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综合练习
《报任安书》基础知识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信陵君窃符救赵》同步练习
《抄检大观园》阅读练习
《宝玉挨打》同步练习
《诉肺腑》同步练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步练习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习题精选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自测练习
《语言的演变》同步练习
《语言的演变》自我测试
《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演变》《修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步训练
《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同步训练题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同步练习
《语言与文学》同步练习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步训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
《数学与文化》阅读练习(无答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步练习
《宇宙的未来》同步练习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基础练习
《报任安书》练习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精段精练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