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6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

2006.4.26(周三)下午  第一节课   高二(8)班   执教者:姚要武

1:00  

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

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

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

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

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

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

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

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

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

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

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

生:青苔、柴扉、红杏

师:怎么写虚的?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

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生答不出来)

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

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师:再如《登鹳雀楼》,最后两句是虚,反映一个哲理,要勇于攀登。(师生彼此参与交替回答)

1:17

师:下面我们来看关系。文中有两行点着重号的文字,大家读一下。

(生齐读,师板书)

师:此句总结了两者的关系,虚要实来表现,实要虚来统摄。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放PPT)

我们该怎么表达“天涯游子断肠人”这种情景呢?(放“枯藤老树昏鸦……”)有几个景物?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作者在漂泊天涯后生发的感情,把断肠人的心情很好的表现出来,这就是通过实景表达虚。再看一首诗,流传很广,较著名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记得还学过的《江雪》么?两首都是写景的,《江雪》给人什么感觉?是一种孤傲不屈,再看这首能表达这样的意境吗?

生:不能,因为两首诗的景物不同。

师:这首诗纯写景,是否实让虚来统帅了呢?没有,所以这样的景物无法使人产生联想。现在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吧。(关PPT)

1:25

师:学就是为了用的,大家看书的目录,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再回过头看单元导读,细细品读,什么是文学意境?这句话在哪里出现?(生回答在刚才学的课文里)看到那个“吧”字了没有?就是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文学意境,而且要明白怎样去表达意境。拿我们学过的课文举例说明,我们最熟悉的是哪课?

生齐答:《荷塘月色》

师:文中哪段我们感觉最为深刻?

生:第八页的那段。

师:好,就这段,时间长了,我们可能有些忘了,就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该语段。师板书课题及再书文学意境三个特点。师板书后与生一起朗读。

1:30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这段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三点的,大家想想。(生不答)先写了……,再写了……

师:哪一句可表现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独处的妙处,(师:好,妙处,板书)我且享用(师:享用是什么意思?生:享受。师:对,享受的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有哪些?生:“正如……,又如……”师板书)

师: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景物?

生:荷花

师:对,连用三个比喻,写得很美,的确在享受美的心情。还有谁能讲出还有哪些句子可配的上“享用”二字?

生:“微风……歌声……”

1:35

师在学生读文中句子时看了表,有些急,但语速教态仍从容镇定。

师:再看“虚实相生”,实的是什么?

生:实写了荷塘、月光

师:作者写了这两大段要表达什么?上段有个词,能看出来么?是什么?(见生毫无动静,师把该句读了出来)

生:自由

师:为何会有这自由的感觉?因为他可以什么都不想,又什么都可以想,所以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是个美的境界。中国有个美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美是自由的象征。(师板书)看看我们是否有体会?

师:最后我们来看“韵味”。先说个小故事,《荷塘月色》的末尾写到1927,清华园,于是有人就真的到清华园去找那个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为此后来还引出许多争执。大家说,这个荷塘月色到底在哪?

生:我正好去过清华园,看到那个荷塘,实在不怎么好看,所以我想,荷塘月色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反映,才会有这样的感受,眼中就有了这样的美景。

1:40打铃下课

师:荷塘美景是作者主观创造出来的,再请一个同学来谈谈。

生:这样的景色来源于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说明实是在虚的统摄之下的。

师:所以作者正因为想要一个平静的心情,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美景。愿荷塘月色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去回味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获得心灵的平静吧。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学意境的特征、分类

2、能力目标:提高抒情性作品的鉴赏能力

3、价值目标:意境的美学追求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意境,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复杂又有用的概念;

2、初读:预习时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表格整理出文章基本框架及内容,并谈谈自己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3、品读:为说明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作者的举例《游园不值》及解释;再结合已经学过的诗文(如《登鹳雀楼》等),进行相似的理解;

4、研读:初步领会虚境与实境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天净沙·秋思》、张打油《雪》);

5、细读:运用本文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按照单元要求——沉浸到意境中去,重新理解、品味《荷塘月色》、《荷花淀》等课文的意境之美;

6、作业布置:读写结合,以所学过的诗文为例(说上已有的或今天引用的除外),对文学意境的一个特征进行阐释。


宝贝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x课件3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课件2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课件1
顾祖钊《文学意境的特征》原文阅读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