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平都中学校:胡川
《一个少年的笔记》教学实录(部分)
说明:全文以小标题为标志自然分为三篇相对独立又而又相互关联的短文。这里展示的是《诗的材料》部分。
师:作者写荷叶,寥寥无笔,富有情韵。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排比。
师: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吗?
生:生动形象。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
师:其实并不生动,也不新颖,只能说是准确。准确地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开放的情态。不信你看一看,改一改。
生认真地看,终于认可。
师:其实,我们可以让这一段描写更生动形象些!我们把排比句修改一下,加入拟人的修辞手法试试看。
原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破裂似的。”
师生共同修改如下: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显得腼腆;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显得奔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破裂似的,显得异常羞赧……”
还有的学生说出:有的孤傲,有的谦逊,有的雍荣华贵,有的落寞冷清,有的盛气凌人,有的温语解人……教师一一予以肯定。
师:我们再一起把原文和修改后的段落比较起来读一读,就会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要生动形象得多。可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说原文很生动形象呢?
生:没有经过仔细思考。
生: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的所有语言肯定是很生动形象的。
师:这就告诉我们,对专家也罢,对大家也罢,不能盲目崇拜,只能佩服。崇拜是跪着,佩服是站着。和大师对话,你们愿意跪着听讲,还是站着对话?
生一起:站着对话。
师:可是有一个问题:一个语言大师,为什么不如我们写得生动形象呢?是大师不如我们吗?
生:不是。大师追求的是平淡美,自然美。
师:对,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平淡之极,也就是灿烂之极。我们要不要学习这种语言风格呢?
生一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叶圣陶先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人生阅历而形成的一种返璞归真风格。其实我们是不必要学习的,学也学不来的。我们正年少轻狂,喜欢的是风花雪月,诗情洋溢,读书写文还是以形象生动为好,尽量让自己的文章语言更有表达的张力,更有视觉冲击力。让文采飞扬,横溢才气去打动读者。
师:以上写的是荷花形状、颜色、开放有情态。请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些什么?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尽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生:“我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师:这一段确实写得非同一般,请大家把它和自己平时看过的写景的文字比较一下,看看作者在写景上独到之处是什么?
生经过一阵议论后,说:作者自己当作景物来写。
师:聪明,这确实是作者在写景上匠心独运的地方。请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写景的思路是什么?
生归纳:先是写景物本身,然后把自己当作景物来写。
师:换一句说,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写作思路:“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请大家再总结下,“物”是“物”,“我”是“我”应该怎样写?“物”“我”一体,情景交融部分又写些什么?
生总结如下:“物”是“物”,“我”是“我”部分写景物的色、形、声、态、味、气等,“物”“我”一体,情景交融部分“我”变成物,具有物的特点,写的时候要符合当时的意境。
师:很好,你能够在课文其它地方找出相应的佐证来么?
生在第5段当中分别找出在学校看牵牛花的例子和在公园里看金鱼的例子来。
师:采用今天你学到的方法,写一小段写景的文字。尽量写得优美些。
反思:“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从叶圣陶先生的这篇以平淡为主的文章里发现美点?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营养,又如何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实现文以载道,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水乳交融地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认为达到了以上的目标。这一节课学生既有思想上的启示也有语文方面的专项训练,并且都落到了实处。通过语言张力、锤炼、玩味的训练,学生明白了不应盲目崇拜教材,不盲目崇拜专家,不盲目效法大师,对待它们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取则取,不能就罢了。读别人的文章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来,见到优美的文段要明白它的美在哪里?如何纳为己用?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