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九年级上(初三上) >>课文练习 >>
《秋水》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8


    秋水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这一类题只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译通顺即可。
【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   )  奚(  ) 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
⑵吾马良(良:  )
⑶此数者愈善(愈:  )
⑷以广地尊名(广:   )
⑸吾欲之楚(之:  )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
3、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纣(  ) 伯夷(  )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
A、不见水端  端:尽头。
B、旋其面目  旋:旋转,掉转。
C、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看着大海。
D、大方之家  方:道。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  )
⑵于是焉(于:  )
⑶百川灌河(灌:  )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二、同步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将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9、文中划线句子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

10、试解释下列成语:
⑴望洋兴叹:
⑵贻笑大方:
11、译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2、你怎样看待河伯?


三、美文赏读
中渚[1],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2]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3],亦足仰德[4]”。螺曰:“然,云何珠玑[5]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6],委曲[7]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
[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2]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3]卑朴:低下朴陋。[4]仰德:德行令人敬仰。[5]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6]摩顶放踵:从头到脚。[7]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3.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14.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
15.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
16.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
17.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庄子·秋水》《庄子·天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子·徐无鬼》《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省资阳市2018年中考题)
《秋水》课文说明
《秋水》ppt课件(17页)
《秋水》教案17
《秋水》教学设计16
《秋水》ppt课件(21页)
《秋水》ppt课件(35页)
《秋水》ppt课件(36页)
《秋水》ppt课件(32页)
《秋水》ppt课件(27页)
《秋水》ppt课件(39页)
《秋水》ppt课件(11页)
《秋水》课课练
《秋水》mp3音频朗读
《秋水》学案2
《秋水》教学案
《秋水》学案
《秋水》复习练习题
《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秋水》ppt课件15
《秋水》ppt课件14
《秋水》ppt课件13
《秋水》导学案
《秋水》经典ppt课件13
《秋水》《非攻》复习学案
《秋水》练习题
《秋水》flash课件
《秋水》ppt课件12
《秋水》教学实录
《秋水》《愚公移山》教案及练习
《秋水》原文和译文(全)
《秋水》说课稿
《秋水》flash动画朗读
语文版《论语》十则《秋水》《捕蛇者说》《马说》复习ppt课件
《秋水》ppt课件11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ppt课件10
《秋水》ppt课件9
《秋水》教案15
《秋水》教案14
《秋水》教案13
《秋水》教案12
《秋水》教案11
《秋水》教案10(公开课)
《秋水》教案9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