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2-05


钟义应 

[自读导言]  

1.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技巧。 

2.体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民族历史,增强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 

(解说:自读本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1、2条是进行语文知识积累和写作方法指导的需要,是语文教育“知”的功能;第3条则是进行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体现,是语文教育“情”的功能)。 

[自读程序]  

1.速读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并积累下列词语: 

纠葛  惨绝人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丧心病狂  以德报怨  听之任之  混淆视听  控诉 

消弭  信口雌黄  别有用心  兴风作浪  粉饰 

2.略读课文,找出题目中的“谎言”和“事实”在文中的所指。’ 

明确:“谎言”是指日本有些人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歪曲历史、捏造谎言,说南京大屠杀并不真实,只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损污日本的形象”。“事实”是指日本占据南京之后针对南京平民实施的疯狂大屠杀、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的历史事实。 

3.细读课文,理清作者驳斥论战对手(习惯上称为论敌)观点的思路,提出己方主张。 

①作者驳斥敌论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共7段,作者在1、2两段指出一些日本人不顾历史事实,别有用心地粉饰侵华行径,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引出驳斥的对象;3、4、5三段运用历史事实驳斥论敌的观点,诘问论敌对待历史和对待受害民族的错误态度,使论敌的观点无立足之基;6、7两段则是提醒国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日本人虽是少数,但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同时告诫这些人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必将被历史嘲弄。文章“摆出敌论——驳斥敌论——告诫论敌”的写作思路十分明显。 

②作者在摆出敌论的时候,为什么要先交代关于中日关系的历史定论呢? 

明确:为了反衬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丑恶本质。 

③作者在第3段中运用历史事实驳斥敌论的时候,举出了哪些证据? 

明确:国际史实:远东国际法庭曾经对此作出庄严的宜判 

人证:目击者、西方记者、外国教会人士、日本士官 

物证:日军当作欣赏而留下的照片 

④作者在驳斥敌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4.赏读课文4、5两段,体会驳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①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两段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都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反复表示强调,突出了30万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历史事实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向他人泼污的丑恶嘴脸;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句式铿锵有力,既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缺少良知的强烈不满,又发人深思。 

②从论证的角度看,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4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临死前的悔意和其他侵华日军的自责与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行径作对比,运用反问的语气,反衬了后者对待历史、对待受害民族缺少良知的丑恶。 

(解说:这几轮阅读任务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整体结构,体味语言特点,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节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读点拨]  

1.关于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指从正面确立自己的主张,通过陈述论据(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立论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归纳法是从事实归纳出结论的方法;即用个别证明一般的方法。演绎法是根据一个或者几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结论按照正确的推理形式推断出一个新的结论的方法,即用已被公认的理论去证明新论点的正确性。类比法是把两个有相同属性的事实加以比较,从而从一事物具有某一特征推出另一事物也具有(或者也可能具有)某一特征。 

驳论是指反驳别人的主张,证明别人的主张是虚假的、错误的,从而确立起自己正确的主张。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方式。驳论点是对敌论加以驳斥,证明它是错误的。这类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进行反驳,使对方的论点站不住脚。驳论点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揭露敌论虚假错误,证明其不能成立;二是证明与敌论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证敌论是错误的;三是归谬法,即先假定敌论是正确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加以引申,直到充分暴露其荒唐无理,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敌论的错误和可笑。驳论据就是揭露敌论论据的虚伪性,指出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靠不住的。由于论据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类,因此驳论据也就有驳道理论据和驳事实论据两种方法。驳论证方式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由论据推不出论点。驳论证方式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揭露对方循环论证的错误;二是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三是揭露对方的论证违反推理规则,论据不能推出论点。 

2.关于“南京大屠杀”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后,在长达6个星期中,屠杀了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以及从外地进城的难民。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 

屠杀中,中国人被日军拿来当肉靶练习刺刀,更有甚者,日军第16师团中岛部队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岩进行屠杀中国人的比赛,杀人超过百数人。约有两万到八万名中国妇女遭到强暴。许多日军不仅强暴妇女,还取出她们的内脏,切下她们的胸部,将她们活活钉在墙上。父亲被迫强暴女儿,儿子强暴母亲,其他家人则被迫在一旁观看。日军不只把人活埋、割掉器官,他们还实行穷凶极恶的虐待,像用铁钩钩住民众的舌头,把人吊起来;或是用土把民众埋到腰部,然后眼睁睁看狼狗将他们撕裂。残暴景象着实触目惊心,令人作呕。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罪行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黑暗的一页。由于这一举行严重违反了国际公法,犯了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这一案件进行审判,认定构成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是“严密意义上的战争犯罪”,判处对这一暴行负直接责任的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以绞刑,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处另一主犯第六师团长谷寿夫以死刑,使给南京人民造成空前灾难的日本战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3.关于中日关系的另外几个词条 

靖国神社:建于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到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其中供奉着包括二战主要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的牌位。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与日本的侵略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执政者是否参拜靖国神社,表明其对日本过去侵略罪行的态度。因此,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单纯是日本的问题,而是与遭受侵略的亚洲各国相关的敏感政治问题。198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了靖国神社;1995年7月29日,当时的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了靖国神社;2001年8月13日下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了靖国神社。他们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遭到了亚洲人民的一致抗议和反对。 

《君之代》:1893年由当时日本政府定为国歌。歌词主要内容是: 

“愿我皇长治久安,愿我皇千秋万代,直至细石变成巨岩,长出厚厚的青苔。”二战期间, 

《君之代》和“日之丸(日本国旗)”伴随着日军的侵略而在亚洲广为传播。二战后,有人认为歌词不民主,至今仍不是法定国歌。但最近,日本国会通过了有关将《君之代》作为日本永久国歌的法案。对于这首《君之代》,稍有些年纪或稍有些记性的中国人都不陌生,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士兵正是唱着这首歌霸占东北、血洗南京的,略略懂事的中国孩子听了这歌都吓得不敢哭。 

教科书:日本人酷爱修改他们的教科书,尤其是有关近代历史方面的。1955年8月,当时的民主党提出“教科书问题令人担心”,对战后教育改革表示不满,蓄意恢复战前的教育制度。1958年日本对教科书审定基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为日后删改教科书埋下伏笔。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代表人物鼓吹战前教育,右翼思潮进一步抬头。1982年是日本篡改教科书的高潮。当时,日本文部省对送审的高中二、三年级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修改,例如把对别国的侵略一概称为“进入”,把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为“全面进攻”,并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进行淡化或删改。事后,迫于国内和海外的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公开表示要对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然而1986年再次发生篡改教科书问题,送审的《新编日本史》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而日本文部省竟然把这本教科书审定为“合格”,此事再次激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声讨。前不久,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通过,在三所智障公立学校采用备受争议的右翼历史教科书,此举进一步激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 

日本人在教科书问题上近乎狂热的执著与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幕府末年,日本当权者就提出了“失之于欧美,补之于亚洲”的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明治维新后,作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福泽谕吉更是赤裸裸地提出了以地球上的一切均是人类共有物为核心内容的“文明侵略论”,他在谈到日本即将发动的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时毫不掩饰地写道:若老大帝国(中国)与朝鲜锁国自守,将世界共有物据为私有,妨碍人类的幸福、文明和进步的话,为世界的正理公道计,则不得不处置之。 

4.影响未来中日关系的两个词条 

钓鱼岛: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这些岛屿就已经在中国海防区域之内,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台湾渔民历来在钓鱼岛等岛屿上从事生产活动。日本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窃取了这些岛屿,并于1895年4月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割让“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现在,日本竟然把侵略行动作为对钓鱼岛等岛屿“拥有主权”的根据,这完全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中国政府多次发表严正声明,强调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日本右翼团体及部分议员先后登上他们所谓的“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制造事端,并在岛上建立灯塔以示其主权,而到钓鱼岛宣示主权的中国香港、台湾保钓团体屡屡被全副武装的日本巡逻艇逐离这片本来就属于中国的蓝色国土。 

中日不再战:在中国和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 

“中日不再战”一度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说法。但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断扩张和军国主义的抬头,日本已经建立起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军费开支连年高居世界第二,修改强化了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大量进口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和钚,将台湾纳入其保护范围,而且说,当它认为周边某个国家将对它构成威胁时,它有权先摧毁这种威胁。当这些向热爱和平的人民逼近时,不再战争也许就只能是一种愿望了。 

[自读思考]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 

有人问一位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位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这位同学决心考上大学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2%,按该同学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8%的就业人员都“前途完了”吗? 

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从小当学徒,从未上过大学,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高尔基、老舍也都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看,没上过大学的人,前途不是照样辉煌吗? 

没上过大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是大有作为的。铁人王进喜、修理工徐虎,都没上过大学,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全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楷模。许多工人农民虽没上过大学,但由于他们刻苦学习,辛勤劳动,结果成了技术能手、种养大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为人人尊敬的劳模。你能说他们没有前途吗?总之,在我们的国家里,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关键不在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他有没有为国为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精神。让我们正确认识前途,充满信心地去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吧! 

①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②本文针对“         ”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批驳。 

③作者先用归谬法,引申出       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然后列举    、      、      的例子说明不上大学仍可成为专家学者,再以      、       等人的例子说明在普通岗位上同样有前途;最后指出决定前途的关键所在,把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 

④全文通过讲道理和      ,破立结合,显得雄辩有力。 

⑤说说文中反诘句式的作用。 

2.查阅有关资料,运用历史事实写一篇驳斥一些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驳论文。 

参考答案  

1.①驳论②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③98%的就业人员的前途都完了;华罗庚、高尔基、老舍;王进喜、徐虎④摆事实⑤运用反诘的句式,加强了语气,既强调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2.略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ppt课件2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ppt课件1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习题精选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习题精选2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习题精选1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案2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