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一个都不能少》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26


肖敏   
   

一个平凡的人物, 一个普通的故事, 一段真情的诉说,引发了一种关注与思考。 

    摘自教师手记 

人间自有真情在 

关于电影剧本《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设计说明 



第六册新教材拿到手后,看到新入选的课文有电影剧本《一个都不能少》,就又重新看了一遍影片。看过后总感到高兴不起来。影片从头至尾叙述了一个农村教师找回一个学生的故事。虽说影片主人公几经周折终于找回了学生,还幸运地找到了一些赞助物资,结局是皆大欢喜。但就是让人高兴不起来。特别是从片子结尾处的流动字幕上得知:“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约有100万适龄儿童失学,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希望工程的赞助。”看到这些数字,我感到心情很沉重,很压抑。很替那些失学的孩子们担心,替农村的教育事业担忧。影片看过后,几天过去了,影片中那简陋的土坯房教室,那一根根点数着使用的粉笔;那仅有小学文化的代课教师以及她在凄苦的音乐伴随下到处寻觅学生的身影总在眼前晃动,怎么轻松得起来呢?心头有一种忧患意识在潜滋暗长。我想,影片中辍学的孩子是找回来了,但是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要实现使所有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的走进学堂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进入新世纪后,尽管我国农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有4000多万贫困地区学生需要资助,其中大部分在中西部贫困农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状况堪忧。试想,影片中的玉泉村若没有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找回来一个张慧科又有什么用?即使他今天回来了,明天还可能含泪离去。其他在校学生也还有可能因为贫困而辍学、失学。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纵观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在高速度、快节奏的21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素质,当务之急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在我国农村,由于贫穷落后,新文盲数还在成批增加,怎不令人忧虑?即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努力做到了让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地入学了,可简陋的办学条件,低水准的师资力量又怎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呢?这些问题盘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我又上网查看了一些有关希望工程的专题介绍,查看了一些有关图片,积累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主题,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 也没有高大完美的人物。只是描述了一个不起眼的平凡人物的普通故事。就这么一个朴素平实的故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从影片实拍时全部选用非专业人员表演的情况来看,导演正是刻意追求一种朴素自然的风格,努力把它拍成一部还原生活的近乎纪录片似的“纪实性”故事片,意在引发人们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关注与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毋须做足分析上的工夫,而是要在组织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学习方面多动一些脑筋。如让学生围绕着农村教育这个专题,动手去搜集、整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些形象化的东西,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剧本所反映的农村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把目光投向农村教育,投向现实生活,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另外,我觉得学习本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假如学生在了解一些农村教育状况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会到自己正生活在幸福之中,懂得珍惜并产生想为同龄人做一点事情的欲望,那也正是我们所热切期待的。正是出于以上这些考虑,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一、 课前探究准备活动: 

1、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2、围绕下列题目搜集资料。(可酌情选择一、二个问题探究) 

问题: (1).在我国农村,目前还有多少适龄儿童不能进入学校学习?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2). 希望工程是怎么回事?我国从哪年开始启动希望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援建了多少学校?资助了多少学生上学?) 

(3).从剧本描写来看,农村教育状况是怎样的?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  

   (4). 剧本主人公所努力追求的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 你能为贫困地区的同龄人做点什么?你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吗?  

3、 可根据上述问题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表格一份。 

关于学法指导说明:这一环节不单是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去寻觅答案就完了。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具体的指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示范等手段,使每个学生明白如何操作,去哪里搜集,搜集来的材料如何整理,学会从众多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一环节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体验。 

二、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环节1.请一两个学生谈谈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 

意图:因为本文是电影剧本的节选,是整个剧情的一个片断,所以想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积累的情感体验,通过回忆将剧情补充完整,与本课内容衔接上,这样便于学生理清剧本情节的发展线索,便于理解把握人物性格、行为等。 

 环节2. (1) 播放影片录音片断,请学生伴随音乐配音(第12段)。 

意图:  播放录音、配音是让学生揣摩人物感情,增加一些情感体验。如播音员的从容不迫,热情大方,春花的拘谨别扭、慌张焦急等。 

(2)播放课件“场景一”—在省城电视台播音室,师生互动、合作,归纳出春花的性格及其主要情节。春花—淳朴、真诚、认真负责。 

在电视台一场戏中,故事的主角几乎没说什么话。这很合乎这个人物的身份。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女孩,初次对着黑洞洞的陌生镜头,她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她慌乱、茫然、不知所措。可是她牢牢记住了她的使命—找回学生李望水。于是就有了一段真情的告白:“张春花慢慢地抬起头,说‘李望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你能听见我的话不?你赶紧回来,我都急死了……’张春花说着,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呜咽着说不下去了。”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述,体会这几句话语中包含着的一个乡村教师的淳朴、真诚与执着。 

(3)播放课件“场景二”— 在省城某大排档 师生互动、合作,归纳出人物及情节。 

李望水(张慧科)的淳朴,老板的善良、热心相助,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上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关心帮助。 

引导学生比较剧本和影片中人物。 

剧本中老板更善良、更慷慨,乐于助人;影片中老板也关心但没有赠款,更真实可信。 

理解剧本的这一小节有两个场面(大排档、电视台门口)。 

(4)播放课件“场景三”— 在王家沟村  师生互动、合作,归纳出人物及情节。 

人物:村长、村民、省台的记者们 

情节:省台的记者们送来了捐款、文具等,表现了社会对这个偏僻乡村的赞助和支持,显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关爱。 

小结:情节发展线索:找       找到了学生        还找到了赞助。 

一个平凡的人物 — 春花,一个普通的故事— 找回学生;演绎了一段真情 —  真挚感人。 

意图: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曾说过,课程不仅仅是课或学科,它应该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教学环节2主要是通过课件这一形象化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增加体验, 从而引发思考。 

环节3.组织课堂讨论、交流 

思考问题1:看过电影,学习本课后你对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哪些了解? 

归纳:   A. 贫穷落后        失学、辍学现象普遍。 

B. 教学条件差      教室简陋,桌椅破旧,粉笔奇缺。 

C. 师资力量缺乏    小学教师都难找。 

D.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帮助。 

思考问题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的理解。 

归纳: 1、反映乡村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农村经济落后,一些地方办学条件差,穷困户子女念不起书。 

3、师资力量薄弱。 

4、需要发达地区人们的援助。 

5、发展农村经济,使人们富裕起来。 



思考问题3.结合你搜集来的材料说一说希望工程是怎么回事 ? 

归纳: 希望工程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宗旨是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截止1999年12月31日,全国希望工程共资助2,296,47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立希望小学7812所。 

说明:这一环节中答案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即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资料、图片、自身体验等,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而非教师的包办代替。 



环节4. 布置作业并作相关指导 

幻灯片展示今日作业:自己动手设计一份关于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情况的社会调查表。 

指导: A.调查地点可选择自己居住的社区或熟悉的农村某村(镇)。 

B.途径:(1)去社区管理机构查阅资料。(2)利用网上资源。(3)采访有关人员。(4)去书店、图书馆等处查阅资料。 

C.展示、评价教师设计的调查表(或学生自行设计的) 

这一环节中学生之间交流、评价,师生合作,修改调查表设计,力求实用。 

三、课后深入探究活动 

学生做实地考察,完成关于本社区(或村镇)适龄儿童入学调查表。教师给予具体指导,热情鼓励,并评定等级作出评价。 

1、关于课件制作的说明: 

本课课件由22张幻灯片构成。融入三个电影片断、九张图片及一些文字资料合成。 

幻灯片的作用: 

(1)把某个教学环节中须明确的内容简洁概括出来,突出强调出来。如:幻灯片3、5、7在依次播放三个场景片断之后出现,分别概述课文每一个片断的主要内容,幻灯片8勾勒出全文的行文线索、人物、情节等,使学生对课文整体认识明晰。 

(2)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衔接流畅、过度自然,内在联系紧密。 

如幻灯片8总结了全文内容之后,幻灯片9就接着提出了思考问题一,然后明确。这样使前后环节衔接紧密,节奏疾徐适中,课堂教学进程顺畅,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3)提供生动形象画面, 丰富情感体验,引发思考,使学生保持较持久的兴趣及注意力。如播放三个影片片断,有助于学生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提供关于希望工程的系列图片,直观、真实、生动,丰富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画面设计上的一些考虑:  

在图片的选择上,注意到不光展示农村贫穷落后的一面,还有表现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与支持的画面。使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凄苦、困难而丧失信心,着重引发他们思考。在注入一种忧患意识的同时,提供视觉上的一些“亮色”,给他们以希望、信心。如幻灯片20、21,展示的是一批受希望工程资助上学的孩子们,站在长城脚下眺望远方,表现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字体选择用红色推出。幻灯片21列举希望工程启动十年来的成就,列举数字,都是社会对农村教育关注支持的证明,,富有说服力。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形象、直观的图片,课前课后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完成社会调查等项设计,都是使学校教育的“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饱满、充实,不单薄,不是就课上课,而是有开发,有延伸,使学生学有体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2、本课质疑 

(1)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主要是写一个乡村代课教师为寻一个学生的艰难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刻划人物的认真、执着,反映乡村孩子生存艰难,上学不易的社会现实。我认为主人公“如何去寻找”的经历才是影片的核心部分,是主干,是精彩之处。至于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支持并不是剧本所要突出表现的东西,如影片在人物刻划上做的改动,那个个体户老板并没有像剧本中写的那样善良、热心,剧本中是写她看了电视后送人,捐款,影片中只是写她带学生看了电视。可见影片并不着重表现社会关心支持的一面。从影片结束语中列举的事实及数字也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导演意在反映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学困难的现实,要引起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而课文却节选了剧本中社会支持的部分。我想编选者是从结构上考虑这样做会使课文篇幅显得相对完整呢,还是不愿把乡村孩子求学艰难的现实呈现在少年们面前呢?不得而知。 

(2)关于“一个都不能少”剧本作者的姓名,电影及其它资料上记载都是“施祥生”而非“施洋生”,教科书似有误。 



3、备课后记:课件、教案和说课稿搞定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感觉像“小燕做窝衔春泥”,一枝一叶垒了一个“窝”,质量如何且由他人评说。但自己总归是有收获的。从网上的寻寻觅觅到书店、图书馆的徘徊搜索,自己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状况、对希望工程10年业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我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对农村的义务教育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关注, 也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受。通过查资料,我发现偏远农村有那么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义务教育,这样的现实让人震惊,令人叹息。从搜集来的资料中整理获取信息,虽然耗费了许多精力,可到真正动笔写教案时倒是不觉得难了。我感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并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套话,而是一句十分真切、实在的话,教师备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丰富体验,得到一种满足和快乐。在这一基础上再谈创新,教师们的教学过程大约要走过这样一条轨迹吧。 


参加厦门市中小学创新大赛说课稿作者是厦门九中语文教师 作者邮箱: baicai-1@163.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一个都不能少》ppt课件4
《一个都不能少》ppt课件3
《一个都不能少》ppt课件2
《一个都不能少》ppt课件1
《一个都不能少》教案4
《一个都不能少》教案2
《一个都不能少》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