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25


庄暴见孟子
执  教    陆真杰       

    执教班级:高二(4)班

    研究课题:在比较赏读中增强学生领会课文要义、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篇幅较短,以对话为主,论辩性强。重“口耳之功”以反复诵读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2、本文的论辩艺术较高超,研究、探讨其说理特点是讲授本课的重点与难点。3、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巩固已学词语与句式,领会文章意旨与说理艺术。

    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鱼我所欲也》。今天,我们学习其第二章《庄暴见孟子》。(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曾布置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31页,请一位同学把《自读提示》中第3节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很好。孟子劝说齐王目的是要齐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劝说中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他的说理艺术。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高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请分辨他有无读错的地方。

   生读。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但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能指出来吗?

    生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语”不读yǔ应读yù,这里是告诉地意思,动词。

    生2:我感到读得较平淡,没有逼真读出人物的语气。

    师:同学们评述得很好。本篇课文中确实有些字词较难读准字音。请看投影(出示投影),请哪位同学准确将投影上的句子朗读一下,尤其注意点字读音。

    王语暴以好乐,齐国其庶几乎。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举疾首蹙而相告。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生读)

        师:刚才一位同学提到逼真地读出人物的语气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心理,这样才能读出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全文,同时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遇到疑难处可圈点,也可讨论

    (生自读讨论)

    师:同学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生1: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众生默然)

        师:这关键在于对“乐”的理解,本文中提到了两种音乐,一为……(拖长字音)

        (众生齐答:今之乐,古之乐。)

        师:对,这是孟子提到的两种音乐,但齐王提到了两种音乐是……

    (众生齐答: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师:问题即在于此。先王之乐,乃古代圣王制作之乐,儒家一直认为圣王之乐乃高尚之乐,能鼓舞人之斗志,有利于治国,而齐王所说世俗之乐犹今之流行乐曲,世人眼中,此乃靡靡之音,乃庸俗之乐耳。作为臣子的庄暴,在君王面前明知君王之爱好不好,却也不好明说,故“未有以对也”。

    生2:孟子所说的两种“乐”与齐王所说的两种“乐”为何不一致?

    师:(一怔),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谁能释之?

    生1:这是孟子的高超之处,他偷换了概念,今之乐中有好有坏,并不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乐”,且能引起齐王的兴趣。

    生2:这是孟子故意吊胃口。因为孟子一谈“乐”王“变乎色”,而孟子又不好说世俗之乐很好,以今之乐言之,既能释之,同时又能为孟子自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作铺垫。

    师:回答得很好。孟子初见齐王,两人谈话并不投机,为了使齐王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孟子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即“好乐甚”,有利于治国。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本以为自己所好不好,却听孟子说“则齐其庶几乎”,当然想听下去了。这是孟子投其所好,以利于谈话,这正体现了孟子的高超的说理艺术。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看着投影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出示投影)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生演示逼真,众生笑。)(课堂气氛活跃)

    师:正是因为这样,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在融洽中进行,可是孟子真的谈乐(yuè)了吗?

    众生齐答,没有。

    师:而是谈了什么?

        齐答:“为王言乐”

    师:何以知之?

    生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重心应落在后一个“乐”字上。

    师:对,这里孟子由谈乐(yuè)到言乐(lè)明显地转换了一个话题。这是他故意布下的一个钓饵。齐王一上钩,孟子就可以直切正题,为王言乐。

    师:孟子为何不谈乐而谈乐?众生答:因为本次谈话,孟子要齐王接受“与民同乐则王天下”的思想。

    师:好,孟子是如何为王言乐的呢? 我已将这段话译成了现代汉语,不过有几处译错了,同学们能指出来吗?

        (出示投影)

    师:“请让我给您讲讲欣赏音乐的事。现在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和管的声音,抬起痛的头,皱着眉头相互告诉说:‘我们的国君爱好奏乐,怎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呀!父和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子分离!’”

    (众生讨论)

    生1:“今”在这里是“如果”的意思,不译“现在”,“乐”应译成“快乐”,而不译“欣赏音乐”。

    生2:“举”在这里是副词,作“全、都”讲,不能译成“抬头”,“疾首”应是“头痛”。

    生3:“妻子”应译成妻子和儿女”。

    生4:“钟鼓的声音和管的声音”可合译成“钟鼓和管的声音”。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投影的译文,把原文一齐背诵一遍。

    (师与生共同完成,众生显得有点生硬)

    师:这段文字无疑从反面给我们展示:“王独自鼓乐”所造成的后果,文中还有一段反面描述的文字,大家一齐朗读一下。

    (众生读。)

        师:这两段反面描写的文字,写了两件事:王独自鼓乐,田猎,其造成的后果,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

    生1:痛苦不堪。

    生2:凄惨。

    生3:怨声载道。

    师:很好。其原因是……

    生齐答:不与民同乐。

    师:孟子一贯主张国君要行仁政,心中要有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乐则国家兴。文中正面描写的一段文字就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这种思想。请同学一齐朗读一下。

        (众生齐读)师:孟子在这里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正反对比。

    师:通过对照明理,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拖长声音)

    生齐答: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师:纵观全文,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生:本文重点写了孟子与齐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师:很好,我根据文章内容,以“孟子见齐王”为题,写了一段话,请同学们看我的这段话与课文有何异同。

    (出示投影)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之  ,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困难吗?

        生:“古今一也”何意?

    师:这句话我们在《察今》中学过,有哪位同学能解释?

    生1:古今是一样的,对,这是一个判断句。

    生2:“政治毕通”中的“毕”何意?师:提示一下,有个成语“原形毕露,其中的“毕”与这里的“毕”意思是相同的,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完全。学生无问题提出。

    师: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把这段话表述一下?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的异同。

    生1:这段话与课文在内容和中心上是一致的,都是写的孟子见齐王,劝说齐王与民同乐的事。

    师:如果你是齐王,对孟子两种不同的问话,感受如何?

    生2:当然课文中的话,听起来舒畅,顺耳多了。

    师:为什么呢?

        生1:投影中的这段话完全是一副责备的口吻,有点长辈训斥小辈的意味,听者是难以接受的。

    生2:投影上的这段对话,不符合孟子的“客卿”的身份,不好。

    生3:投影上的这段话,虽然简洁,却直截了当,显得太生硬。

    师:同学们,刚才都指出了投影内容的不足,课文内容如何呢?

    生1:课文说理,不仅较为婉转,而且迂回曲折,步步深入。

    生2:课文说理,孟子处处为齐王设想,十分注重齐王的心理承受力,比如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体现了对齐王的关切之意。

    生3:课文说理,还显示了孟子像一个猎手一样,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目的达到。

    师:刚才同学们对比分析得很好。这里其实体现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导归纳:首先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接着话题一转由“谈乐而言乐”,紧接着直切正题,通过正反对照说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板书)

        (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直切正题→得出结论)

       师:如果把孟子的说理分成这四步的话,这四步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艺术?

    生思考。

    师:如果说引入话题是投其所好,那其他几步是……

    生1:转换话题是设下陷井。

    生2:转换话题是布下钓饵。

    生3:转换话题是单直入。

    生4:直切正题是对照说理。

    生5: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

    师归纳板书:

    引入话题    投其所好

    转换话题    布下钓饵

    直切正题    对照说理

    得出结论    水到渠成

    师:这说理的四步曲,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想说“王应与民同乐”,却故意不说,而是先从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后手到擒来(边说边用手势示意),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就是……(拖长声音)

        生异口同声:欲擒故纵。(板书)

        师: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明明真理在握,却让对方难以接受,这就需要讲究说理艺术。孟子“欲擒故纵”的方法就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让我们再体会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生读完,下课铃响)

        师:课后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自拟话题,模仿孟子的这种说理艺术,写一段文字。下课。

    专家点评  驾驭课堂稳健自如,体现了教者本身深厚的功底。教材处理恰到好处,高定位、重思辩,逻辑性强。师生互动,探究发微,方法恰当,对改革当前文言文教学作了很好的尝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庄暴见孟子》教案7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7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
《庄暴见孟子》随堂练习
《庄暴见孟子》教案6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5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2)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6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
《庄暴见孟子》教案4及练习
《庄暴见孟子》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二)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一)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5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4
《庄暴见孟子》教案3
《庄暴见孟子》教案2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参考译文
《庄暴见孟子》mp3音频课文朗读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3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2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1
《庄暴见孟子》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