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越巫》备课笔记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21


王玉杰  孙立权 

一、课文悟读 

越巫为人驱鬼,自己却怕鬼,这源于他心中有鬼。因此,越巫误己在先,欺人在后;其可悲为最,可恶为次。 

越巫至死不知投砂于他的是人不是鬼,这说明他相信世上确实有鬼。你看他“鸣角振铃,跳踯叫呼”的样子多么虔诚,他若不信有鬼,早叫他人看出了破绽,或是自己在某一环节忍俊不禁。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虽为吹牛惑众,但亦足显其痴迷,自信法力可以凌驾于众鬼之上;至于后来的三次遭飞砂袭击,更是毫不怀疑地以为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气已弱)再到“惟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来的“舌缩不能言”(胆已破)“肤色如蓝”(人已死),我们都能够看出他已鬼迷心窍,魂人泥淖,自欺至死,可悲可怜。 

我们再来看看越巫生长的“土壤”,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所以才会病而不求医,酒食奉巫师;而当巫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民众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纯朴与愚木、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又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啊!更不知,越巫被吓死之后,有几个人会幡然醒悟?巫师自欺,是一人之悲;众人自欺,乃民族之悲。巫师骗财,损人民一时之利;邪说惑众,乃为人民难医之毒瘤啊! 

读罢故事,掩卷细思:借古鉴今,敬醒世人。 

二、亮点探究 

1.文章中“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为什么越巫不论是否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数人都不怀疑他? 

探究学习: 

越巫惑众骗财固然可恨,民众的迷信愚昧为越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却是最发人深省的。 

2.文中少年的举动虽为恶作剧,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学习: 

少年有着清醒的头脑,他痛恨越巫,勇于捉弄、惩治他,并于无意间为人们除去了骗财惑众的“这一个”,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人。 

3.文章写越巫三次遭砂石袭击,他的动作与神态有什么变化?请品味作者用语的简洁、传神。 

探究学习: 

初遇“鬼”时,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骗子色厉内荏的形象跃然纸上。“鬼”又出现时,则“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见得胆气下沉,气息渐弱。而“鬼”三至时,已是“手栗气慑”、“角坠”、“铃坠”、“惟大叫以行”这情景,哪是魂飞魄散、落荒而逃一类字眼可以形容的。 

该情节用语简省,音节渐短,足见气氛渐紧,又辅以“角”、“铃”两道具的巧妙使用,加速了情节的发展,凸现了人物的惶恐情态。 

4.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学习: 

用冷峻、深刻的语言写出了越巫的可悲与可怜,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他的妻子、村民、那几个少年以及官府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探究学习: 

此题开放性较强,但要注意这些人的身份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三、选题设计 

1.研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若干篇,谈谈《越巫》的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1)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现实。 

(2)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 

(3)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4)志怪小说的精华与糟粕。 

参读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干宝《搜神记》; 

张华《博物志》。 

2.方孝孺研究。 

研究方法: 

(1)方孝孺的籍贯及生平。 

(2)方孝孺的死及评价。 

(3)方孝孺的学术宗旨及特点 

(4)方孝孺的政治主张。 

(5)方孝孺的文章特色。 

参读书目: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下卷;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金贲亨《台学源流》; 

《逊志斋集》; 

李贽《续藏书·方孝孺传》; 

《明史·方孝孺传》; 

谢铎《赤城新志·方孝孺传》; 

陈纪《正学先生事状》。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方孝孺后裔宗谱在北京被发现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听说是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也一律问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最近,笔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后,终于揭开这一历史谜案。方孝孺在上海南汇和江西庐江都留下了后裔,不过南汇方氏曾改姓余,后复姓方,庐江方氏后裔现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汇县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记载:“据《松江府志》载,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难时,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宁丞魏泽匿藏之。托余学夔携避松郡华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门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赘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万历17年(1609)己酉督学杨廷筠令复本姓,建‘正学书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传有异,又朱国桢《逊国名人传》载始末颇晰,未知熟是。余环,为方孝孺7世孙。其先避乱隐居松郡泖上。余环复迁南汇县十九保大凫泾南村。余采(环子,方孝孺8世孙),字元高,号竹癯。余采刚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尝与婺源士子同舟,后该士子卒,余采出资含殓还其丧。晚岁以明经教授江右、闽粤,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东,皆方孝孺9世孙,复方姓入学,重刻《逊志斋集》行世。” 

另笔者在北京发现的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清何盛财等修。何乘骧等纂。清光绪27年二友堂木活子本。该宗谱《处士通公像》的《序文》写道:“先生始来潜指邑为姓,卜居于县东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遗托迹兹土,旭日之始升于东而冀其后之当午于庐也。”另对通公介绍说:“圣公长子,有歙县迁庐,因郡更氏,易方为何,遂为庐江何氏始祖。娶张氏,生三子:彦清、彦良梁、彦澄。” 

●卡片②  不畏灭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县北乡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师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方孝孺通经史,擅诗文,博学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洪武年间,蜀献王闻其贤,聘他为世子的老师,把他的书房称之为“正学”,故世人以“正学”代称其名,表示对他的敬重。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尔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衷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 

朱棣见方孝孺身穿麻衣,便对他说:“你这样做是学周公辅成王之政。”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弄得朱棣十分狼狈。 

朱棣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草诏。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大书了一个“篡”字后,投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 

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在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方外人曾对他说过:“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不绝口。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着:“你不怕灭九族吗?” 

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敢奈我何?” 

结果,方孝孺被灭了十族。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儿子中宽、中愈,知在劫难逃,都上吊死了;两个女儿都投了秦淮河;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家猷都是宁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 

孝孺之被害,据说是用二块石板夹住,然后用铁锯从头部锯下而死。他在被害前,曾咏《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熟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如此殉君兮,抑有何求? 

呜呼衷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害后,朱棣余怒未消,派人挖了方家的祖坟,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是,方孝孺门客仍冒着生命危险,大力收藏了方孝孺遗稿,后来编成《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卡片③  方孝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孝孺基本接受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张载主张“太虚即气”,而气是物质实体,故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孝孺亦云:“大地亦大矣,其气运行无穷,道行其中亦无穷,物之生亦绵绵不息。”“天地有至神之气,日月得之以明,星辰得之以昭,雷霆得之以发声,霞云电火得之以流形,草木秀者得之以华实,鸟兽瑞者得之以为声音,毛质或骞而飞,或妥而行,或五色绚耀而八音和鸣,非是气孰能使之。”在《龟岩隐居记》中则说得更为明白:“山岳、川流、霞云、草木,流峙卷舒,荣顇之态,变化至无穷尽也,咸出天地自然之理。”(卷七) 

孝孺之学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孝孺去其浮言而推行实学,以经世致用为要务。也就是说,他对于宋儒在哲学上的性理之辨、理气之辨、性命之辨等等,很少去继续纠缠,而是专心于“圣人之学”、“圣人之道”,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逊志斋集》的所有文章中,似乎没有一篇是专门在这些哲学命题上争辨其孰是熟非,孰先孰后的。如他在《上范先生》书中就曾指出:“道之不明,莫甚于今,谈性命则或入乎玄密,而不能措之事;攻文辞则或离乎实德,而滞于记问。”因此,他十分强调:“儒者之学,其至圣人也,其用王道也。”“圣贤之学,皆以用世。”“君子之学,积诸身,行于家,推之国,而及于天下。率而措之,秩如也。”又云:“古学务实,体立用随,始诸身心,验于设施。”故学者必“以古为师,穷理正心,法尧为仁,法舜尽孝,视民如伤,文王是效。”对此,孝孺进一步伸论说:“盖圣人之大者,上莫过于尧、舜、禹、汤、文、武,下莫加于周公、孔子,而此八圣人之言行文章具在六经,故后之学圣人者,舍六经无以为也。”“苟能发明六经,大之于天下国家,小之于善一己,直易易耳。”基于此,孝孺把“学”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一再强调说:“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不学则夷乎物,学则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学不亦大乎?”“人或可以不食也,不可以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而生,则人于禽兽而不知也。与其禽兽也,宁死!”这是因为:“学以明之,与天地通,尧、舜之仁,颜、孟之智,圣贤盛德,学焉则至。”由此可见,在方孝孺的心目中,做人必须为学,而为学必宗三代孔盂,唯学才能明道,唯明道方可以治天下。虽然,孝孺主张学必崇古,但也强调学古必须知今,反对死学,反对学于古而泥于古,要学能致疑,学而能变,学而能化。 

(摘自《逊志斋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越巫》教学设计4
《越巫》能力提高练习
《越巫》习题精选
《越巫》同步练习
《越巫》教案3
《越巫》ppt课件3
《越巫》ppt课件2
《越巫》教案2
《越巫》教案1
《越巫》教案
《越巫》故事新编
《越巫》教学设计
《越巫》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