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周爱华《母亲的茼蒿》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周爱华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5-15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母亲的茼蒿
周爱华
①故乡,出茼蒿。
②我的家乡是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在川东与鄂西交界的山地。县城北接一条小小的支流,在这条支流上有一个极小的古镇。镇子被大山环抱,清可见底的小河绕着山脚流淌,出产极好的蔬菜。街巷中,一年四季都走着挑菜担子的乡下人,担子里的菜青翠欲滴。临河人家辟有菜地的,地里冬天必种一点白菜和茼蒿,夏天则是豆荚和瓜藤。
③我家在镇子的小河边上,有一片不算小的菜地。地是母亲从乡下嫁来后开辟的,地边界的石坎是祖父垒的。石坎上面长了一株粗大的柚子树,两棵六月桃。
④八九月间,母亲在地里撒下白菜子,也撒下茼蒿子。
⑤冬天,河岸冻得起了白霜,菜园的白菜和茼蒿正鲜嫩水灵。母亲种的茼蒿为小叶茼蒿,叶子多缺刻,有点儿像山中小野菊细碎的叶子;颜色翠绿中带点灰绿,又像一蓬蓬玉做的海石花。寂静寒冷的早晨,茼蒿的叶子缀满了晶莹的露珠,闪烁着初阳的千万条光线,微风轻抚,串串滑落,那种美景令人难以忘怀。这时候拿菜刀割一把茼蒿,或对着白菜滚圆的根部斜砍下去,露水湿鞋,菜香满怀。黄昏夕暮,缕缕蒿香,带着清冽的苦味,更添幽静。
⑥二三月,茼蒿起苔开花。茼蒿花颜色金黄,小圆盘状,极像一轮轮小太阳,洒满菜园;白菜和萝卜也开出了细小而繁密的花;紫色的胡豆花散发出朴实的芳香……天气渐暖,母亲的身影总与蔬菜的花儿相伴。
⑦及至春阳灼灼,春已浓如酒。小孩子的歌声在浩荡的春风中传得很远:“茼蒿菜,开黄花,太阳大如金南瓜;弟弟菜,起苦苔,一朵一朵掉下来……”这首《茼蒿谣》是我儿时常常喜欢唱的。
⑧茼蒿花开,经久不谢。我的母亲每年都种茼蒿。腊月和正月里吃茼蒿是寻常的事。茼蒿的美味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⑨离开故乡后,就再难见茼蒿。只有一次,偶见一个卖菜农民的脚下,放一束极像菊花叶的菜,无人过问。我问后,得知是茼蒿。我惊喜之余,赶快买下,回家一尝,果然是茼蒿。因口感显得粗糙,于是我心中疑惑,是这里的气候和家乡不一样,致使茼蒿变成这样阔大的样子吗?后来,在书上查明,此为大叶茼蒿。大叶茼蒿和家乡的茼蒿样子很不一样。但那熟悉的味道仍让我满心欢喜。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⑩在家乡,同样称为蒿的植物还有苦蒿、陈蒿。苦蒿的叶子形状极像茼蒿,只是更细碎,秆粗长,春夏间,生于荒野,莽莽苍苍。苦蒿可割来捆成束,晒干,点燃后可驱蚊用。在四川吃过茼蒿,煮汤,味道有些苦。昆明的茼蒿是从冬卖到夏的,不知当地人买回家去怎么吃。在饭店吃过凉拌茼蒿,甚好,但不如家乡的有味。
⑪我母亲做茼蒿,是把茼蒿拌上米粉蒸食。蒸后的茼蒿变得极为香滑、软糯。其中还要加入腊肉、豌豆荚和一些黄豆芽。茼蒿在我们那里还有一个别名:“蒸菜”。“蒸菜”是冬天和春天的菜。在冬天里吃着“蒸菜”,仿佛就看见了春天,知道春天不远了。
⑫正月初,太阳果然就热起来,走在山路上是要脱棉袄的。山间各处的坟头,都挂上了红红绿绿的纸幡,响起零零落落的爆竹声。那纸幡做得很精致,有大红牡丹、白色冲天的鹤,或灯笼绣球,最寻常的是黄色的铜钱纸,叫人心生一种悲凉的欢喜——故乡人重此风俗,正月里就开始进行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待到了清明,反而不过此节了。不知其历史渊源,也许只是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将春的消息也告知逝去的人。在故乡,春天似乎就是这样匆匆来到。只要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就不会忘记那荒凉山野的春景—-那些怀念逝者、预示春天来临的纸花。
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家里有刚故去的长辈,头三年的每年正月初,要在长辈坟前的野地里,摆上菜蔬、米饭,请亲朋好友来吃。此礼节名为“燃社”。吃食中,除稀饭、凉面,还有蒸茼蒿。关于凉面,家乡又有一个奇景:大年初一早上,满街搭了卖凉面的桌子,桌子上排着一碗一碗的凉面,吃凉面的人在桌边站着吃;大年初三后,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绝迹。要吃凉面,只等来年,不知何故。
⑭茼蒿在家里蒸熟,抬至山上,由主人一碗一碗分给客人。野地里,闻得见半枯的草和经冬不凋的庄稼气息——多半是叶子里积着春水的卷心菜。
⑮客人三五成群,团团而坐,喝稀饭吃茼蒿,忆往事,叹故人,有怀人、踏青、探春之意。
⑯“亲人坟垄在,悲伤何所依?”十年前,在母亲的坟前,也吃了蒸茼蒿。那时,我已不再是那个在菜地边唱《茼蒿谣》的小孩了。每一个人都说,茼蒿蒸得极好,豌豆荚极嫩。“好得很呀!”三姐拍着手说。不知怎的,眼泪顷刻间从我的眼眶滚落下来。
(摘自《少年文艺》)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担子里的菜青翠欲滴        青翠欲滴:指青菜的绿色多得像要溢出来。
B.缕缕蒿香,带着清冽的苦味   清冽:指茼蒿的味道清爽中包含着凉意。
C.响起零零落落的爆竹声      零零落落:指爆竹声稀少、零乱,饱含着凄凉。
D.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绝迹  绝迹:指摊子没有踪迹,永远不再出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我的家乡”山水环绕,环境清幽,盛产极好的蔬菜。
B.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把小叶茼蒿叶子比作小野菊叶子。
C.第⑩段,作者用四川、昆明的茼蒿味道衬托家乡茼蒿更美味。
D.本文歌咏家乡的茼蒿,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思念。
20.第⑥⑦两段语言生动形象,请说说这两段话的语言表达效果好在哪里。(6分)
 
2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6分)
 
 
 
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D(3分) 
19.B(3分)(叶子是同类事物,不是比喻)
20.(6分)
⑥段运用比喻,把茼蒿的花朵比成圆盘、小太阳,突出了它的形状、颜色,赞美它的不凡。(2分)运用对比和拟人,用白菜和萝卜花的细小而繁密与茼蒿花像圆盘、小太阳形成对比;用拟人手法描写了胡豆花的香味;这些花的形象描写烘托出母亲的勤劳。(2分)
⑦段运用比喻和引用,把春色比作醇酒,突出春意的浓重与美好;引用儿时的童谣《茼蒿谣》,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关照下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恋。(2分)
21.(6分,每点2分)
⑴内容上:点明主题,突出中心。本文中心:母亲种植的茼蒿见证了母亲的勤劳品质,母亲做的茼蒿菜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与期待之情,母亲的茼蒿及茼蒿菜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伤悲之情。
⑵结构上:茼蒿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起全篇内容——以茼蒿为线索串起对母亲的回忆:种茼蒿、做茼蒿菜、对故乡茼蒿的回忆、在坟前吃蒸茼蒿回忆母亲,使文章结构严谨。
⑶写作技巧上:题目上的“茼蒿”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如此借物抒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茼蒿”这一物上,既承载着对母亲那满满的赞美之情、感激之情,也承载着对母亲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伤悲之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