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下 >>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1-17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3.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齐读。
4.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5.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3.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的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想象画面,自学古诗
1.过渡:刚才大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相信第二首古诗也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①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②根据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
急走:快跑。
③读读诗句,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②交流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得茂盛,还未形成树荫。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③配乐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是画面感十分强的乡村古诗,采用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自学,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3.教师范写:篱、蝶、疏。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不仅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配画。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ppt),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3.(板书:清平乐·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可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小结: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词题组成。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词的特点
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以外,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1.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2.中间的空行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在这里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3.词押韵ao“小、草、好、媪”;onɡ“东、笼”。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三、理解词意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能猜到这首词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词,辨析字音。
(1)剥:两个音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如“剥皮、剥花生”;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3)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3.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茅、檐、翁、赖、剥。
(2)观察生字的特点,交流书写要点。
(3)观看书写动漫。
(4)练写2个字。
4.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由读,同桌讨论,同学汇报,其他人认真听。)
(1)茅:指茅草屋。
(2)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3)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4)翁媪:老翁和老妇。
5.引导朗读: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时,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让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名展示读。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四、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
(一)环境图
导学: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词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词句。
1.第一个画面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3.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人物图
读读这首词,看看简练的语言里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预设1:
1.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
2.交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见他们正在“相媚好”,他们在聊什么呢?
预设2:
1.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交流:老夫妻俩的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勤劳、孝顺、能干啊,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儿。
预设3:
1.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交流:小儿子呢?他在干嘛呢?“卧”是什么意思?(躺、睡、趴)去掉的话好不好?看到这样的小儿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调皮、淘气)
引导学生理解“亡赖”的 古今义,了解
这是一种 “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3.指导朗读:诗人用到了“亡赖”,同“无赖”,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而在这里指“顽皮、淘气”。小儿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在诗人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风景如画,有劳作的美好,也有生活的温馨,让人陶醉其中。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温馨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五、感受情怀
1.认识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这首词写于他晚年归隐时闲居农村时所写。
2.升华情感。
可以说,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3.再读全词。
设计意图:了解词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
六、拓展练笔
1.读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句中呈现的情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孩子的想象,把想象内容化为文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给学生课堂主人地位,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 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风景美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喜爱
清平乐·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教学反思
本文的三首诗词均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着诗词句来说说自己在诗词中想象到的画面,并且采用诗词配画的形式,联想画面,真正读懂古诗词,感知诗人、词人的情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ppt课件4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ppt课件3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ppt课件2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预习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古诗三首》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