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六年级上 >>
《伯牙鼓琴》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2-25


《伯牙鼓琴》说课稿
   高新三小    程 敏
一、说教材
    《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
    1、读中感悟。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初步感知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理解文章意思。
    教学理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围绕课后第二题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教学理念: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预设: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适当点拨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子期都懂他。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鈡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
    教学理念: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教学理念: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配乐朗诵 :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

五、说板书:
伯牙鼓琴
 
 善鼓     知音    善听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伯牙鼓琴》阅读练习汇编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评课稿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ppt课件4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ppt课件3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ppt课件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ppt课件1
《伯牙鼓琴》课堂实录片段
《伯牙鼓琴》教案1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课文原文阅读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课后练习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教案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知识点
《伯牙鼓琴》知识点荟萃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