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凌叔华《爱山庐梦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凌叔华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2-23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山庐梦影(节选)
 
凌叔华
 
    “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一次无意中读到石涛这两句诗,久久未能去怀,大约也因为这正是我心中常想到的诗句,又似乎是大自然给我的一个启示。
我常想对山水最富情感与理想的民族,中国人恐怕可算首屈一指了。我们都是从孩提时就受过爱山水的训练。许多中国孩子很小就读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诗人高士,却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如果用近来的统计方法去算古今诗集里关于山水的诗句,恐怕字数可过千万吧?陆放翁因为自己爱山,又怕人不懂得看山,便指出一个有趣的看法说“爱山只合倒骑驴”。辛弃疾也因为自己嗜好山水,却怕年轻人像自己那样失掉欣赏山水的机会,所以他写“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这两句词却不知曾害得多少暮年诗人落泪。
    我时常想起,当我初学山水画时,我的老师(王竹林师专画山水兰竹)再三说过:“你学画山水,第一要懂得山水的性情脾气,等到你懂得它的性情脾气到了家,你就会猜到了什么时候它要笑,什么时候它发愁,什么时候它打扮起来,什么时候它像是生气,什么时候它会假装正经不理人。到你真的懂得山水的脾气,你就会下笔潇洒自然了。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在那时我只有七八岁,我只觉得他说得“好玩”,却未想到这原是中国画的高超微妙道理。这在我单纯洁白的灵府,永远留下了一个神的启示。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想是如彼之误),远数十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此处如此仍是如彼之意),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之形状,可得尽悉乎?山春秋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化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中国诗人对山真是多情,他们不论在哪种心境,都会联想到山。想到他的爱人,也会想到一抹淡淡的远山,别离时吟出“带汝眉峰江上看”令人意销之句。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我们会意味着“水仙曲”的潇洒缥缈的意境。
    除了北京的西山,与我相依最久的,要算湖北的珞珈山了。在日寇将侵入武汉时,我们急着要离开住过三年的珞珈山,山坡上手植的两株紫白木笔,在别离前几天,竟开了好多朵花,那时正是六月,谁能不说这是奇迹呢?谁能不相信这是珞珈山多情的表示呢?我那时真体验到了李后主悲凉的词句“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了。
不知为什么,欧洲的山,在我印象中,殊为漠漠。我虽羡慕过瑞士少女峰近旁的高山,留峦过翡冷翠的平山,但相别后,从来没有再梦见。英格兰湖区诗人那里的山,诗人华兹渥斯的故里的“草海”,我也十分流连过。
    不知又是何因缘,我住到裕廊山上来了。
    裕廊山上的十一月早晚有雨。一场夜雨后,到处流着山泉,淙淙潺潺。爱山庐对面,青山被雨洗过,更显得青翠欲滴。近几日忽然放晴,天空格外蔚蓝高远,令人不禁怀想到北京的秋日。这时正是大家上西山看红叶,或要去陶然亭看苇花的季节了。街上到处有各色菊花摆出来卖,果摊上有红的柿子枣子,白的鸭梨秋梨了。
寓前阶畔新的栀子花,早上开了两朵,它的芬芳,令人想念江南。坡上的相思花开,尤其令我忆念祖国的桂花飘香,若不有对山的山光岚影依依相伴,我会掉在梦之谷里,醒不过来的。
    这时山下的鸟声忽起,它们忽远忽近地呼唤着。这清脆熟悉的声音,使我记起五个月前在伦敦的一夜,在我半醒半梦中,分明听见的一样。这些鸟声,是山喜鹊、鹧鸪和唤雨的鸠,飞天的云雀吧,除了在梦中,严寒的伦敦,它们是不会飞去的。想到这一点,我更觉得对面的山谷对我的多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古诗词中有关于山的内容是为了佐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镌刻着对山水的深厚情感,也说明了自己对山的热爱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
B.文章中所述作者小时候学习中国画,老师留下的一个“神的启示”是说只要了解了山的性情,就能在画山水画时自成一家。
C.文章化用李后主“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词句,承接前文战乱时期离开珞珈山时的情景,意在描绘山河破碎,人际飘零时的无尽感伤。
D.文章中作者在星洲的裕廊山上赏景,心中怀想的却是北京的西山和江南的风景,意在借山景的怀想传达对祖国深切的思念。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开头,引出全文对山的描写,用“山”串起了作者对自己人生过往的回想,也串起了中国人对山的情感。
B.文章一再引用有关“山”的诗词,为散文的语言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让整篇文章都氤氲着美好的古典气息,隽永而又回味悠长。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把作者饱满细腻的感情渗进其笔下优美的景致中,让人赏心悦目。
D.文章结尾写到北京的秋景、江南的栀子花、梦中的鸟鸣,为文章更加增添了一种诗化的效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8.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对欧洲的山虽也曾“十分流连”,但总体却“殊为漠漠”,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情感。
9.文章的最后三段,是本篇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

6.B

7.C

8.①在作者眼中,欧洲的山再好再美,到底是异国情调,没有移植在东方人的心坎上,因此相别后很少再想起来。②作者长年客居他乡,心中难以忘怀的是祖国的山水,对异国的山水感情平淡,这是由游子的思乡心切带来的疏远。

9.①情感表达浓烈缠绵,蕴藉深厚。眼前是裕廊山淙淙潺潺的山泉,但作者却怀想着遥远的北京和江南,字里行间流露着浓郁的游子思乡之情,灌注着作者对祖国的相思之情、眷恋之绪,读来令人动容。②呼应题目,结构严谨。结尾多次提到“梦”,照应题目“爱山庐梦影”,行文结构圆融紧凑。③诗化的语言风格,清婉隽永,渲染了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读来意蕴悠长。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B.“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是“就算是画得不照古人画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文章的行文结构大致以‘缘山’—‘恋山’—‘爱山’为线索”的表述错误,将第二、三部分顺序概括颠倒了,应为“‘缘山’—‘爱山’——‘恋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凌叔华《重回日本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凌叔华《小英》阅读练习及答案
凌叔华《吃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