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芣苢》教案8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1-30


第二单元  6.1 芣苢 教案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培促进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重点: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难点: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二、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四、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采之”“有之”
第二部分:“掇之”“捋之”
第三部分:“袺之”“撷之”
六、全文分析
1、《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朗读《芣苢》一诗,寻找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1)声韵上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2)用词上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3、《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4、《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 些?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铺陈直叙的赋,以物喻物的比,触物兴词抒发情感的兴,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在《诗经》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共同为作者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极少数诗歌全篇运用单一的手法,绝大多数诗歌往往同时兼具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使各诗篇都独具匠心。
5、《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七、中心思想
《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八、写作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九、补充资料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3、字词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十、总结全文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分析《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词语解释。
(1)采采:
(2)芣苢:
(3)薄言:
(4)袺:
(5)襭:
答案:
(1)色彩鲜艳而繁盛的样子。
(2)野生植物名,车前,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遍及全国。嫩叶可作菜蔬食用,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
(3)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5)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芣苢》教案7
《芣苢》教案6
《芣苢》教学设计5
《芣苢》导学案4
《芣苢》学案3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2
《芣苢》pptx课件(17页)
《芣苢》教案4
《芣苢》pptx课件(40页)
《芣苢》教案3
《芣苢》pptx课件(25页)
《芣苢》pptx课件(16页)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3
《芣苢》《插秧歌》ppt课件2
《芣苢》pptx课件(30页)
《芣苢》教学设计2
《芣苢》《插秧歌》pptx课件1
《芣苢》《插秧歌》教案1
《芣苢》理解性默写
《芣苢》阅读练习及答案
《芣苢》pptx课件1
《芣苢》原文及赏析
关于诗经ppt课件
《芣苢》同步练习
统编版《芣苢》导学案
《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2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2
《芣苢》学案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1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芣苢》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