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竞赛试卷 >>高中 >>
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一组)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1-17


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复赛试卷(高一组)
―、单项选择题(共35分,每题1分)
1.下列不属于“春秋三传”的一项是(    )
A.《左传》  B.《公羊传》    C.《国语》  D.《谷梁传》
2.“叶公好龙”的典故出自下面哪部作品?(    )
A.《新序》       B.《说苑》       C.《管子》       D.《韩非子》
3.下列登临之作,哪一项出自李白的作品?(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C.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D.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元好问《论诗绝句》第二十九首中有“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他称赞的是(     )
A.谢灵运           B.谢眺                   C.谢庄               D.谢安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所用修辞手法一致的诗句是(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6.下列不属于词牌的一项是(     )
A.《忆江南》     B.《凉州词》     C.《虞美人》    D.《沁园春》
7.下面作品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出师表》   ②《醉翁亭记》 ③《陈涉世家》  ④《过秦论》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别名又叫(     )
A.《金陵记》 B.《墙头马上》    C.《紫钗记》    D.《风月宝鉴》
9.下面选项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故            B.成不敢敛户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成仓猝莫知所救
10.“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三不知”是指(     )
A.天文、地理、历史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生辰、籍贯
11.以下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闲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2.下列对联所称颂的历史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颂辛弃疾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颂屈原
C.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颂汤显祖
D.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颂杜甫
13.下列诗句歌咏对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②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A.①洞庭湖     ②金陵           ③长安       ④苏州
B.①洞庭湖     ②鄱阳湖       ③金陵       ④扬州
C.①鄱阳湖     ②洞庭湖       ③长安       ④扬州
D.①开封         ②西湖           ③金陵       ④苏州
14.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下面哪家学派的?(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15.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以(     )为新一年的起点。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16.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有庇荫,庇护之意,可指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 的“荫”即为此意。
D.“母忧”是母丧的婉辞。古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的丧事、遭逢母亲的丧事。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乐府“双璧”指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
B.“五经”指儒家的五本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C.“五原”指韩愈的五篇文章《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D.“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
18.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C.《梦溪笔谈》     D.《太平御览》
19.《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这里的“穷”是指(     )
A.写不出诗的困境              B.困厄的人生境遇
C.经济拮据的困境              D.竭尽全力的状态
21.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少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的是(     )
A.元好问      B.严羽     C.朱熹    D.黄庭坚
22.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中的“意”,指的是(     )
A.作品之意 B.作者之意    C.读者之意    D.古人之意
23.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与《水浒传》作了比较,认为(      )
A.《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B.《史记》是因文生事,《水浒》是以文运事
C.《史记》是因事生文,《水浒》是文事相济
D.《史记》是文事相济,《水浒》是因事生文
24.下列用来形容廉颇和蔺相如交情的成语是(      )
A.刎颈之交 B.缟纻之交     C.芝兰之交    D.莫逆之交
25.对“步”“行”“趋”“走”“奔”这五个与走路有关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趋”为弯着腰前行,表尊敬           B.这五个词中,“走”和“奔”均为快跑
C. “信步”意为“随意走”                    D.“步”与“行”均为普通的行走
26.对“累”字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绳索。如“以剑斫绝累”               B.连续,多次。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C.牵连,妨碍。如“累及无辜“           D.拘系,捆绑。如“系累其弟子”
27.兼词是指古汉语中一个字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下列关于兼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付诸行动”就是付之于行动,“付诸“与“于”连用就重复了
B.“叵耐灵鹊多谩语”中,“叵”即“不可”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中,“焉”相当于介词“在”加代词“这里”
D.兼词的读音都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拼合,如“诸”和“叵'
28.下列诗句不以干谒为目的的一项是(      )
A.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B.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C.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9.关于古代学校教育,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庠序”是学校的泛称
B.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不仅是学校,而且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C.我国古代就有博士和教授,指学者和教学专业人员,与官员官职无关
D.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古代书院,均是私人所设、具自发性的教育机构
30.下列四句中“江湖”一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C.《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D.阮元《小沧浪漫笔》:“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31.下列关于官员任职和解职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表示从不做官到做官的文言词有“释褐”“解褐”“出仕”等
B.表示管理者初到任叫“下车伊始”,开始处理政务叫“初视事”
C.“出”表示官员由京城被贬谪到夕卜地,类似于“左迁”“降”
D.官员以上了年纪为由请求辞职叫“乞骸骨”,退休叫“致仕”
32.下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情境和概括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
B.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悲慨
C.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飘逸
D.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绮丽
33.下列有关《楚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祭奠之意,追悼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
B.后世用来泛指文学的“风骚”取自《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C.宋玉是屈原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楚辞作家,他塑造的“东家子”是一位恰到好处的美人
D.《楚辞》与《诗经》分别代表着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的源头
34.下列称号和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中老杜”——苏轼
B.“红杏尚书”——宋祁
C. “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
D.“鬼才”“诗鬼”——李贺
35.下面有关音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钟大吕”,本来指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音乐,后也指言辞
B.“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乐曲,不能欣赏高雅乐曲的人称为“下里巴人”
C.“响遏行云”指歌声能使流云静止倾听,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动听
D.“三月不知肉味“原形容音乐声音太美妙,让人沉醉以至觉不出肉的美味
 
二、填空题(共25分,每空1分)
36.名句填空
(1)君子务本, 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2)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4)青海长云暗雪山, 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 )寄蜉螃于天地,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6)碧云天,黄花地, _____________,北雁南飞。(王实甫《长亭送别》)
37.先秦诸子中,被韩非子举为“显学”的两家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8.中国古代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均出自《____________》一 书。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______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 九”,其中有些寓言就是神话。
39.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________是水边的送别之所,也是抒发离愁的意象。
40.韩愈《师说》中提到择师学习只有一个标准,用原文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41.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借用了《管仲·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语出《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42.我国的古典小说源于神话传说,历经志人志怪小说、_________和_________, 最后成熟并辉煌于章回小说。
43.散曲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形式。清代_________(填人名)在《艺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深情,一曰豪旷,一曰婉丽。
44.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以绝句形式论诗,其中有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王杨卢骆”常被合称为“ _________” 。
45.《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陈寿《_______》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清代学者_______认为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的语言浅近通畅,明代蒋大器评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46—49题。(12分)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4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冋的一组是(     )。(3分)
A.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B.子瞻与客入山视之/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C.不可加以斤斧/见者以为仙也
D.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47.将上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旦来了暴风雷雨,其中有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就可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岀来,将亭子的地基扩大。   
②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 亭子的地基子得以扩大了。
③也许天下的乐事很多,但契合自己心意的事是最开心的。
④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顺心合意的事才是使人愉快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8.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适意而乐”的一组是(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49.下面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记述作者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他游乐于山水中自有磊落的胸怀和洒脱的风度,寄托着作者的意趣
B.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其在黄冈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也为下文叙述建武昌九曲亭做了铺垫
C.末段以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两段的描写相印证,进而揭示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亦点明他建亭的目的
D.文章在叙事中见人,将绘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使叙事写景与人物的心境情怀融合为一,含蓄蕴藉,寄意遥深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50—53题。(12分)
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旧有《含翠亭》伪帖,以宣城梅鼎祚①《真娘墓诗》为米南宫②诗,后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考元丰纪元,始戊午,终乙丑,而无壬辰,其为伪迹可知____。更有奇者,买得翻版《绛帖》一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以新纸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帖》,即原刻也,二曰《星凤楼帖》,三曰《戏鱼堂帖》,四曰《鼎帖》,五曰《潭帖》。各省碑客买者纷纷,其价甚贱,不过每部千文而已,遂取旧锦装池,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图章如项墨林、高江村之类印于帖上,以为真宋拓。而官场豪富之家不知真伪,竟以厚值购之,其价不一,有数十金者,有百余金者,有至三五百金者,总视装潢之华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实皆伪本也。
嘉庆初年,有旌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
【注】①梅鼎祚: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文学家,安徽宣城人。②米南宫: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50.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矣  B.哉  C.夫  D.欤51.请为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3分)A.伪书画  B.伪法帖  C.旧书画  D.旧法帖
52.根据文意,断定《含翠亭》为伪帖的两项理由是(     )(4分)
A.将明代人所作的诗当做宋代的作品
B.将宋代人所作的诗当做明代的作品
C.应写“元丰戊午”或“元丰乙丑”而不是“壬辰”
D.有“元丰壬辰”字样,但元丰年间没有壬辰年
53.文中官场富豪之家受骗上当的原因是(     )(3分)
A.依据追买人数的多寡来判断帖之高下
B.只以装潢是否华美为标准判断帖之高下
C.贪图其价格低廉,认为无需辨别真伪
D.目不识丁,难以辨识年月、姓名等信息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54—55题。(6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选自汉《乐府诗集》)
54. 下面对诗歌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人开篇以“十五'与“八十”对比,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地写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百姓徭役之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近及远,侧面写出老兵家中荒凉破败的景象,控 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潸然泪下这一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茫然而又沉痛的心情
D.全诗生动地表现出老兵情绪的起伏跌宕,从满怀希望到希望落空,再到彻底失望,悲从中来,极富感染力
E.此诗与《诗经・釆薇》同为战争题材,都表达了归途中的急切、担忧及回家 后发现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55.下面关于乐府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乐府”原是朝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B.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为宗旨
C.乐府诗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善于选取典型细节,用对话刻画人物,声情毕肖
D.汉乐府多用生动口语,风格质朴,且句法整齐,善用排偶,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四、断句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56题。
余向在山居,南邻一姓金氏,隐于掾,爱畜美鸡。一姓蒋氏,隐于商,从燕地归,得一巨鸡。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独掾隐家一鸡,纵步饮啄如常,玉羽金冠,娟然更又可人。然其体状,较之巨鸡,止可五之一。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乘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余自初观斗至此,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则大生欢喜,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而亦终不想及为之所,美鸡将不堪。
余正在烦恼间,有童子从东来,停足凝眸,既而抱不平,乃手搏巨鸡,容美鸡恣意数啄,复大挥巨鸡几掌。巨鸡失势遁去,美鸡乘势蹑其后,直抵其家。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如是再四。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余久病,未尝出里许,世间锄强扶弱豪行快举,了不得见;见此以为奇,逢人便说。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选自明·袁宏道《山居斗鸡记》)
56.选出下面第(1)—(3)题断句正确的一项:
(1)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      )(3分)
A.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
B.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
C.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
D.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
(2)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 )(3分)
A.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
B.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
C.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
D.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
(3)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4分)
A.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B.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C.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D.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五、鉴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作,完成第57—58题。(共10分)
浣溪沙①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②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蝶恋花〔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③尝面④收新茧。
【注】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太守苏轼率众求雨,得雨后,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此为词人在谢雨途中所作。②牛衣: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③看看:转眼之间,即将。④尝面: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57.《蝶恋花》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水乡春景图”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请结合作品作简要赏析。
58.两位此人都善于描摹农村风物,表现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请结合苏轼《浣溪沙》的上片和范成大《蝶恋花》的下片,对此加以赏析。(5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59题。(10分)
罴说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①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②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①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②捽:揪住。挽:拉。
59.这篇寓言仅一百三十字,结构紧密,波澜叠起。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10分,不少于200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国诗词大会模拟试题200道
贵州省首届国学知识竞赛试卷
贵州省国学知识竞赛决赛试卷
上海市2020届高一年级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题
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决赛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6年湖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课堂教学评分表
准确无误的《国学常识200题》(校正版)
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组团体决赛
国学常识竞赛200题附答案与解析
梅州市高二语文默写比赛
2013年宁乡县读书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知识竞赛ppt课件
双柏县第一中学高中各年级现场作文大赛
高二语文假期自学检测暨语文知识竞赛初赛试题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知识竞赛
四大古典名著阅读比赛试题(高中篇)
汉语文化节读书知识竞赛题
甘肃省庄浪二中高二古典文学知识竞赛题
开平一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竞赛试题
高二语文知识大擂台(第一关)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