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小学 >>三年级下 >>
《清明》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5-15


【同步练习】
1.《清明》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描写了( )的景象。“( )”表现出了人们的悲伤情绪。

2.“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几月几日左右?( )
A.3月5日B.4月5日C.5月5日D.6月5日

3.以下哪一项的诗句中的“纷纷”,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纷纷”意思不同?(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
A.让人感同身受
B.让人意犹未尽
C.让人愤愤不平
D.让人喜笑颜开

5.杜牧的《清明》使用了哪些意象?

6.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清明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7.如何赏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8.简析本诗“言有尽而意无尽”的表达技巧。

9.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但有人认为原诗啰嗦,完全可以在保持意思不变的条件下改成五绝: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你认为原诗好还是改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0.杜牧的《清明》一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1.唐杜牧清明节扫墓欲断魂

2.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故选B。

3.其他的“纷纷”皆指“多而杂乱”,唯有B项的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故选B。

4.牧童只是往杏花村一指,到底杜牧能否找到酒家来借酒消愁不知,故而让人浮想连连,意犹未尽,故选B。

5.梅雨,杏花

6.“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毫无疑问是形容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容易被大意的读者所忽略的特殊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纷纷是形容春雨,也可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7.这两句诗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容,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指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由写客观转向写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用的非常好,写出了细雨丝飘飘。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这两句诗表现了清明节路上行人的愁绪。


8.“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最后一句,诗的一、二句写了一位在细雨纷纷中的行旅之人,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心境可见凄迷纷乱了。行人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诗到“儿童遥指”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等,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

9.原诗好。古人讲“惜墨如金”,但这是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纷纷”一词,形象具体,给读者以画意美;“借问”与“牧童”两句,一问一答,有人情味,若去掉就显得生硬、冷漠,且不知答问者的身份了。

10. 这首诗来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的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及赏析
《清明》改写小故事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350
部编版三年级下《清明》ppt课件1
《清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清明》ppt课件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ppt课件1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1
《清明》教学反思
《清明》教学设计2
《清明》教案1
古诗两首《春江晓景》《清明》教案1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2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1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