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1-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 

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一、怎样积累词语 

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 

1.从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在使用中积累。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丰富多彩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1.成语。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3.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5.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起辅助作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①会意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②谐音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歇后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内容要健康。 

三、成语的规范应用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练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规范地使用成语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项重要素质。那么,正确使用成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以下六个方面应该特别地引起重视: 

(一)注意整体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整体意义,使用时要注意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成语的每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去理解。 

正例: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武则天当面命题,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分析:“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误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误例2: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分析:“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来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误例1将“目无全牛”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民间的歌曲,典故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来泛指通俗文艺,与“阳春白雪”相对。误例2错将“下里巴人”理解为乡下人。 

有一些成语,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差别很大。如“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不以为训”与“不以为意”,“参差不齐”与“良莠不齐”,“一发而不可收”与“一发而不可收拾”等。 

正例1:王晓东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用钢笔画画,一挥而就。 

正例2:反腐倡廉是一场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蹴而就。 

分析:“一挥而就”指笔一挥就写成或画成了,形容写文章、画画非常快;“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能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容易成功。两个成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词义却相差很远。 

还有一些语素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也用,当这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正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正例2:我很胖,可是这位护士长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分析:正例1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意便复活了,不再具有贬义,因此此句成语使用正确。正例2中的“一针见血”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指一针就能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使用了本义,联系句子的整体意义,可知此处成语使用正确。 

(二)防止对象误用 

成语的词义是有所侧重的,这就决定了一些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建筑宏伟壮丽,不能用来形容人或其他的事物很美丽;“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正例:魏忠贤在当时可谓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分析:“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非常嚣张,不能用来形容事物。 

误例1:孙明到新华书店后看上了一本好书,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误例2:高二(5)班的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值豆蔻年华。 

分析:误例1中的“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书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去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误例2中的“豆蔻年华”专指少女处于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其他的年龄阶段。 

(三)切忌色彩不明 

大多数成语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褒贬分明,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恰当运用。如“方兴未艾”是褒义词,不能形容错误的事;“始作俑者”比喻某项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显然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好事的创始人。 

正例: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为了竞选可谓处心积虑,两年前就开始收拢人心了。 

分析:“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盘算,是个贬义词。结合语境来看,此句中成语使用正确。 

误例: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分析:“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他生物缓缓移动。后来用于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多含贬义。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是不合适的。 

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会出现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 

正例: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  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 

分析:“诲人不倦”在这里是褒义词贬用,辛辣地讽刺了艾奇逊的丑恶嘴脸。 

(四)注意语法逻辑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短语。因其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准确把握。 

正例: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分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成语意思是泛指家庭的种种乐趣。从语法功能上看,“天伦之乐”是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了宾语,成语使用是恰当的。 

误例1:折扇和信封上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误例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分析:误例1中的“龙飞凤舞”是形容词,不能用作及物动词。误例2中的“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同样不能带宾语,只能说现象或事情司空见惯。 

(五)轻重不能失度 

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则较重,使用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当的成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用。 

正例:李克强总理工作勤勤恳恳,日理万机,深受人民的爱戴。 

分析:“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此例中用于李总理身上颇为恰当。 

误例1: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误例2: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分析:误例1中的“深恶痛绝”是指厌恶、痛恨到极点。“语无伦次”指讲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这样的人显然不会让人深恶痛绝,所以该词用重了。误例2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六)防止谦敬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是谦辞,只能对己,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是敬辞,只能对人,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果造成混淆,就可能误用。 

正例:鄙人才疏学浅,公司董事长一职恐难胜任,还是另请高明吧。 

分析:“才疏学浅”是说自己才识不高,学问不深,常常用作自谦之辞,用于此处没有任何问题,故很恰切。 

误例1:王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建议。 

误例2:您刚刚乔迁的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增辉。 

分析:误例1中的“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此处造成了误用。误例2中的“蓬荜增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家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辞,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以上所讲的六点内容,是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总之,成语作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果运用恰当,则会妙笔生花,四两拨千斤;如果运用不当,会使语言苍白,甚至弄巧成拙。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规范地使用它。 

四、成语的积累方案 

因为成语在汉语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语言积累首先应该从积累成语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 

面对数以千计的成语,要想牢牢地记住它们实非易事,为了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降低记忆难度,可以运用归类的方法识记成语。如: 

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 

2.收集与数字有关的成语。 

3.收集与“风、霜、雨、雪、云、雾、雷、电”文字相关的成语。 

4.收集与“金、木、水、火、土”文字相关的成语。 

5.收集与“江、湖、河、海、日、月、山、川”文字相关的成语。 

6.收集与“妖、魔、鬼、怪,生、老、病、死”相关的成语。 

7.收集八个字或十个字的成语。 

8.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语。 

9.收集含有典故的成语。 

(二)活动中学成语,兴趣日益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参与各种与成语相关的活动,从而激发自己积累成语的兴趣。如: 

1.成语接龙游戏。 

2.成语故事会。 

3.小组对抗赛:以组为单位,把全班按纵向分为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赛对抗。 

4.给成语注音活动。 

5.改正成语运用中常见的错别字活动。 

(三)日常强化,学以致用 

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实际运用是学知识的终极目标,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强化记忆,因此,应特别重视成语的实际运用,通过日常训练强化所积累的成语。平时口语训练时,能使用成语的地方,要大胆使用成语;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也要尽量使用成语;平时还可以相互比较,看谁的词汇最丰富,表意最简练准确。通过日常有意识的强化,使自己养成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那么说话、写文章也就会更加有文采了。 

五、关注当代新词语 

1.新词语的概念和种类 

新词语是指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词语。 

新词语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按照汉语构词规则造出的词,这些词反映了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2)约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固定化的短语简缩式;(3)吸收外来词,如席梦思、因特网、海啸等。 

2.新词语的主要来源 

主要包括新造词和吸收外来词。 

新造词,即利用汉语中原有的构词成分,按照汉语通常的构词规则构成的新词语,包括新造普通词语和新造专业词语。 

外来词是受外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词。外来词的形成方式有四种:一是直接音译;二是半音译,半意译;三是音意兼顾;四是借译。 

3.如何规范新词语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才创造出来的,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而且是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生造”的词语不能算作新词语。 

外来词不能胡乱“杂交”。一是说话行文不能总是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二是规范使用英文缩写词,三是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生造“外来词”应加以抵制。 

4.如何正确地对待新词语 

新词、新语、新义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它们当中有的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则进入现代汉语总词汇库中。一般来说,新词、新语、新义是不是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不能固定下来,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取决于这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只要客观事物长期存在,人们在交际中长期需要,新词、新语、新义就会流传并固定下来;其次,取决于这些词语表示概念的清晰程度和区别性,如果这些词语作为符号而其所指难以捉摸或者可此可彼,那么它的生命力也难以持久;最后,还取决于这些词语是否合乎人们的使用习惯,包括语言结构、民族心理、思维方面的习惯。 

因此,对待新词、新语、新义,应该持发展的观点,凡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加以提倡和推广,加速其约定俗成的进程;对不符合上述条件或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有的允许观察一段时间,有的要积极加以评论、引导,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案2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2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ppt课件1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1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导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