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内蒙访古》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0-27


洪培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为新版高一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重点,提取精要。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一、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二、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恰当的概括来自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只有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概括能力。
    本文是一篇访古游记,涉及内容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古迹遗物,有文献资料;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有分析议论、安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看似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却又“形联”  “神系”,浑然一体。“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文章中一直表现得十分鲜明,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理清文章记游线索的基础上,能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思想进行概括。
    ②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基础上,能对一些关键段落在内在结构进行思考、分析,理解赵长城和“胡服骑射”(防御外族入侵和学习外民族长处)的关系,理解汉城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两种民族政策以及作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类比、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哲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从不同方面(或记叙的内容,阐明的观点,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地概括。
    (2)总体把握课文的特点,体会本文文采兼备,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有限的课时,很难做到“讲深讲透”,又有效概括要点的训练,因此,教学过程中,关于本文的教学重点(包括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有一个总体了解,通过预习,概括两部分各自不同的内容要求,加以分析归纳,从而划出不同层次 (可参照课后练习二进行)。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出关键性语句,重点放在第一节的分析,应让学生体会本文“形联”“神系”的特点。“神系”即本文紧紧围绕中心,使各部分密不可分。应让学生明白,本文无论写赵长城,颂武灵王,还是写汉城堡,强调和平往来,或是写青冢,颂昭君精神,都不是无端。发思古之幽,隋”,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和分析民族关系的历史,认识历史上发生的众多民族纷争,都是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冲突的产物,而各族人民从来都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友好往来从采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说学法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指导学习时,应从实际出发,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一、二、三题。先课前预习,逐段口头概括,再把几段合起来概括,并讨论不同概括孰优孰劣,答案可以灵活掌握。体会各层次之间的不同逻辑关系。如第一节写阴山南麓的自然环境,从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等不同角度说明为何成为民族纷争(风浪最大的地方)的焦点。第⑦自然段四个复句构成的句群的逻辑关系,以达到总体把握的目标。
    教学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文采兼备,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散文家的笔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介绍本单元及本文的学习重点,介绍“概括”的两方面意思,概括要点训练的基础、前提和方法。
    2、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通过“孟姜女哭长城”和“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体会作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看法、态度。
    3、课堂活动
    (1)检查预习,轮流交换对课文进行逐段口头概括,再讨论比较各自的优劣,引导完成课后练习二。
    (2)引导体会本文艺术上的特色。
    以“一段最古的长城”为例,体会第①②⑤等段散文家的笔调体会描写、拟人、比喻、引用文献资料的作用,富有文采的形象的表现力;第③④⑦⑧等段的考据,使文章有说服力。既有文采,又有考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而又文采兼备。
    (3)引导分析写赵长城和“胡服骑射”的段落,体会文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作者的写法,对比议论,抒情赞颂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筑赵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胡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优点,及两者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做法。
(4)概括总结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充分的讨论,肯定优点,指正失误,给出课后练习的规范答案,引导对比优劣,同时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
(5)知识运用,能力巩固
结合练习册相关练习,指导运用第一节的分析方法,学习第二节“在大青山下”,应注意汉城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两种民族政策及作者对此所持的不同态度。
(6)能力迁移
布置学生选择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史观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写出一篇短文.



 

田居俭

  日前,与一位青年同行谈论史家的文笔。他问我:在你读过的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著作中,哪一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说是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他稍加思索,又问:翦老著作宏富,你何以对《内蒙访古》情有独钟?我说是其文笔教我折服。自从读过这篇立论扎实、析理透彻、行文生动的名篇后,我就把它奉为常读常新的史学美文经典。

  事实确是如此。翦伯赞在《内蒙访古》正文一开头,就把历史学人引向心驰神往的境界:“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接着,他又以富于文学磁性的笔触补充道: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有些连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记录。”随后,他不无遗憾地向历史学人发出具有研究启示的感叹:“这个历史学的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有鉴于此,他在这次访问中特别留心开发“这个宝库”,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文献,从中国古代诸多游牧民族的活动轨迹中,破译了一个“历史的秘密”,即为什么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先立足呼伦贝尔草原,然后再由东向西走上历史大舞台。

  翦伯赞破译这个“历史的秘密”,不是靠抽象的逻辑推论,而是靠生动的史事描述。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整个内蒙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又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游牧民族在后台打扮好了之后,便走向前台去“敲打长城的大门”,“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诸部落或最广大的世界”。“两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都在这一带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一直到清初,这里还是和准噶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继续往西去,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这样,就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的秘密。

  翦伯赞评析这个“历史的秘密”,也不是板着面孔论说,而是寓理于情,娓娓道出:“所有这些民族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但是悲剧时代总是一个历史时代,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时代,一个紧紧和喜剧时代衔接的历史时代。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和过去的悲剧时代诀别以及更好创造我们的幸福的未来,回顾一下这个过去了的时代,不是没有益处的。”以润物无声的抒情笔调进行理论升华,必然会产生曲终意不尽、余音更绕梁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又必然会增强理论说服力。

  《内蒙访古》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是翦伯赞质文兼备、新鲜活泼的文风的缩影。他的其他名篇,也都蕴含着这种史学美感。譬如,1944年4月发表的那篇剖析“明朝亡国前夕的社会一里一面”的论文,题为《桃花扇底看南朝》,是取意于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中“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句。这里姑且不论全篇的文采,就凭这个富有文学磁性的标题,也足以使人爱不释手。

  又譬如,1945年2月发表的《论中日甲午之战》,通篇文字如行云流水,纯净通畅,读来亲切自然,声应气求。该文开宗明义,引人深思:“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的时间飞速地过去了,假如我们不是又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谁也不会再想到一八九五年春天的紧急。”接着,依次论述战争的酝酿、爆发与结局。在分析战争的结局和原因时,翦伯赞痛心疾首地说:“甲午之战,中国一开始就是失败,以后也是失败,最后,还是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非常明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落后腐败。”“在甲午战争以前的世界,早已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民主主义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文化,是当时世界的主流。在这个历史主流之前,不动的推起走,落后的被清算,反动的被扫荡,这是历史的命定。”在抨击清朝政府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无能时说:“当敌人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之时,中国的投降使节,却在上海待船出发。当敌人炮轰威海卫之时,而李鸿章却在马关与伊藤博文握手言欢。一个人是战争的最高指挥者,同时又是投降的全权代表,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少有的。一面要前线的战士去抗战,另一面又公然去投降,这个战争,怎能不失败?”

  翦伯赞史学论文的文笔优美,其史学专著的文笔也同样优美。1942年11月,当他的《中国史纲》第一卷即将杀青之际,在重庆市郊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的郭沫若便致信翦伯赞:“您的《中国史纲》将要脱稿,这断然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大事件,为兄贺,亦为同人贺。我们极欢迎您写好后到赖家桥来为我们朗读,请您一定来。”众所周知,郭沫若是文学泰斗,又是史学巨擘,他能热情称赞《中国史纲》脱稿是当年“一大事件”,并诚挚邀请翦伯赞为文化界同人“朗读”,无疑是对翦伯赞文笔的认同和肯定。

  从翦伯赞的文笔,笔者想到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一则成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远。同理,文字没有文采,流传也不会远。当前出版的史学著作为数颇多,但使读者特别是业余读者爱不释手、渐入佳境的却寥若晨星。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对上述成语的最佳诠释。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说:“夫史所载者事也,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又说:“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诚哉斯言!但愿史家都向“良史”翦伯赞学习,努力“工文”,掌握一副好文笔,写出更多有质有文的史学著作来,满足社会各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内蒙访古》ppt课件3
《内蒙访古》flash课件1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4
《内蒙访古》ppt课件2
《内蒙访古》同步训练
《内蒙访古》知能同步训练
《内蒙访古》ppt课件1
《内蒙访古》教案3
《内蒙访古》教案2
《内蒙访古》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